編者按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國家發展大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近年來,內蒙古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在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流域治理、黃河文化傳承發展、制度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績。
今年,由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組織編寫的《黃河流域藍皮書: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報告(2024)》完成編寫并出版發行。以此為基礎,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組織撰寫了《牢記“國之大者” 奏響黃河保護與發展新樂章》重磅理論文章。本報今日予以刊發,以饗讀者。
核心提示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以來,沿黃河流域九省區逐步形成了共抓大保護、協同大治理的上中下游“一盤棋”格局,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黃河流域內蒙古段處于黃河上中游交匯處的“幾字彎”上半部分,地理位置獨特,流域面積廣闊,自然資源富集,城鎮和產業集中,生態地位、經濟地位、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推動黃河流域內蒙古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內蒙古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必須承擔好的重大政治責任,也是內蒙古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迫切需要和歷史機遇
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匯聚各方合力,久久為功、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唱好新時代“黃河大合唱”,讓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永葆生機、造福人民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文明。古往今來,九曲黃河奔流不息,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品格,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更是親自走遍沿黃九省區,親自把脈定向、謀劃部署,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切實“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指明了奮斗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以來,沿黃河流域九省區在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流域治理、黃河文化傳承發展、制度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績,逐步形成了共抓大保護、協同大治理的上中下游“一盤棋”格局,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成效顯著,流域生態屏障治理作用更加彰顯,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點線面聯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2024年9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開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站在更高起點上,我們要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領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把握總體要求、聚焦主要任務、抓住關鍵環節,齊心協力唱好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01
深刻把握內蒙古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中的重要地位
2019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定位,也是內蒙古必須自覺擔負起的重大責任。”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期間再次強調,“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內蒙古必須牢記的‘國之大者’”,進一步明確了內蒙古的重要戰略定位。
內蒙古地勢東西狹長、橫跨“三北”,森林和草原面積均居全國首位,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和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黃河流域內蒙古段處于黃河上中游交匯處的“幾字彎”上半部分,地理位置獨特,流域面積廣闊,自然資源富集,城鎮和產業集中,生態地位、經濟地位、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產業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特別是在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生態文明建設角度看,黃河流經內蒙古843.5公里,占黃河總長度的15.4%;流域覆蓋7個盟市,國土面積52萬平方公里,占內蒙古的44%。內蒙古沿黃地區擁有5個國家地質礦山公園、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具有草原、濕地、河流、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種自然景觀,不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同樣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防線。
從經濟高質量發展看,沿黃地區集中了內蒙古自治區50%的人口,創造了全區70%左右的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是內蒙古經濟發展核心區。內蒙古黃河流域煤炭、天然氣、風能、太陽能等能源資源豐富,煤炭產能占全國1/5,石油、天然氣儲量分別為6億噸和2萬億立方米,風能、太陽能資源居全國前列,是我國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這一區域還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冶金、稀土、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煤制油氣、煤制烯烴等現代煤化工規模和技術裝備在全國領先。
同時,內蒙古沿黃地區還是我國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和糧食安全保障供給區。黃河在內蒙古“幾字彎”沖擊形成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素有“天下黃河,唯富一套”的美譽。這兩大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又地處冷涼經濟帶、黃金農業種植帶、黃金畜牧帶,農產品品種眾多,小麥、燕麥、藜麥、谷子等糧食作物及冷涼蔬菜品質優良。特別是河套灌區遠在秦漢時代即開始挖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第六批名錄,1961年建成的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閘”。河套灌區目前是亞洲最大的自流引水灌區,這里的葵花籽加工規模居全國第一,也是全國第二大番茄生產加工基地;烏蘭察布市是國家重要的種薯、商品薯和加工專用薯生產基地,被譽為“中國馬鈴薯之都”,等等。
02
篤行實干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推動黃河流域內蒙古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內蒙古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必須承擔好的重大政治責任,也是內蒙古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迫切需要和歷史機遇。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積極搭建黃河保護治理“四梁八柱”,編制印發了《內蒙古自治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黃河流域內蒙古段生態廊道建設規劃》《“十四五”內蒙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安全保障規劃》等一系列指導性政策,不斷完善治理體系,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產業安全和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展現了內蒙古的新擔當新作為。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內蒙古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加快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強荒漠化治理和濕地保護,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從嚴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持續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全面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監管執法,切實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如劃定基本草原7.3億畝、9.7億畝草原納入生態補助獎勵機制、不再在草原新上礦山開發項目;圍繞水質改善、水量增加、生態環境質量提高,統籌實施湖泊等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工程,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一湖兩海”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成效;推進天然林保護與公益林管理并軌、加強森林草原火災綜合防控、強化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嚴守林草生態資源安全底線,在祖國北疆構筑起萬里綠色長城。特別是在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以來,內蒙古各地全面打響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布局“黃河安全保衛戰”“賀蘭山生態廊道護衛戰”“控沙斬源攻堅戰”“塞外明珠保衛戰”四大戰役,重點解決好黃河“幾字彎”地區沙患、水患、鹽漬化、農田防護林、草原超載過牧、河湖濕地保護六大生態問題。截至今年6月,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區已經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512萬畝,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重點地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狀況得到持續改善。
把防沙治沙作為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的重中之重
內蒙古是全國治理荒漠化的主戰場、防御沙塵暴的主防線。防沙治沙“三北”工程攻堅戰的三大標志性戰役中,60%的工程量在內蒙古。內蒙古境內,自西向東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等沙漠,以及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呼倫貝爾沙地,是我國沙化土地最為集中、沙害最為嚴重、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省區之一。近年來,內蒙古通過實施“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系列國家重點工程項目,持續推進沙化土地治理,走出了一條大工程帶動大治理之路,黃河岸線及其支流流域水土保持能力得到增強。同時,堅持保護優先,通過封禁保護、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等措施,鞏固治理成果。截至2023年,內蒙古累計營造林1.31億畝、種草3.18億畝、防沙治沙1.38億畝,規模均居全國第一,森林覆蓋率和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實現“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實現“雙減少”。在長期防沙治沙實踐中,內蒙古干部群眾大膽創新,不僅使毛烏素沙地治理率達到70%,庫布其沙漠植被覆蓋率達到53%,還探索出“庫布其模式”“磴口模式”“阿拉善模式”等卓有成效的好經驗、好典型,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被聯合國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獲得聯合國環境獎,為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
切實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在生態建設和保護中,內蒙古自治區積極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充分挖掘林草資源“水庫、錢庫、糧庫、碳庫”效用,以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內蒙古大力推動生態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筑起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態產業體系,為高質量發展打造動力澎湃的綠色引擎。自2021年起,內蒙古累計統籌中央和自治區各類財政資金達551.21億元,用于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在2023年至2024年期間,內蒙古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圍繞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環境綜合治理等領域,實施了一系列重點項目。國家發展改革委也下達了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建設專項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為內蒙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項目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內蒙古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方面主動作為:一方面,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如風電、防沙治沙光伏產業)等措施,優化產業結構;另一方面,依托黃河流域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特色有機農業等新興產業,為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以旅游業為例,2023年,全區接待國內游客超過2.3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達3354.7億元。2023年,糧食總產量791.6億斤,比上年增加11.4億斤,實現“二十連豐”,居全國第6位;畜牧業生產實現“十九連穩”,2023年牛肉、羊肉、牛奶、羊絨產量均為全國第一。依托生態建設打造超級“碳庫”,內蒙古不斷完善林草碳匯計量監測體系,積極探索林草碳匯生態補償和市場交易機制,探索實施林業碳匯碳票制度,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
聚焦重要工作領域抓好重點任務落實
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國務院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等政策文件要求,內蒙古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工作主線,修訂《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實施方案》,推動出臺《關于全面推進美麗內蒙古建設的實施意見》,科學編制《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全面推進美麗內蒙古建設規劃綱要》,還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內蒙古自治區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促進條例》等一系列指導性政策文件。內蒙古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堅定走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在2023年底召開的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又將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確定為重點推進的“六個工程”之一。內蒙古扎實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全面排查整治重點區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嚴謹細實做好生態環境領域安全生產工作,認真制定并嚴格實施年度工作要點,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讓全區各族人民享受更多優美生態環境成果。
培育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旅游帶
黃河流域被譽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其流經的省份在中國歷史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流域內更是留下了各種歷史遺跡、文化名城和數不勝數的歷史故事,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內蒙古黃河流域文化資源豐富多樣,史前文化、紅色文化、草原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移民文化等交融發展。在這里,綿綿的陰山山脈和巍峨的萬里長城見證了多種文化形態經過交往、交流走向融合發展而孕育中華文明、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過程。但事實上,我區黃河流域文化品牌少、知名文化產業稀缺、文旅融合不足,需要在傳承發展黃河文化的過程中實現更大突破。因此,自治區黨委提出了打響“北疆文化”品牌的戰略規劃,旨在以“北疆文化”為抓手,進一步深入挖掘、開發內蒙古沿黃河經濟帶歷史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充分培育內蒙古沿黃河地區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旅游帶。以古都名城、遺址遺跡、黃河標志性自然景觀、紅色經典旅游景區等為重點,建設一批展現黃河文化的標志性旅游目的地,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內蒙古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03
牢記“國之大者”,奮力開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進一步回答了事關黃河保護治理的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戰略性重大問題,強調指出:“沿黃各省區黨委和政府要擔起主體責任,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齊心協力唱好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開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結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舉措,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要加強流域生態環境整體保護和協同治理,推進黃河安瀾體系建設,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促進流域高質量發展;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既要謀劃長遠,又要干在當下,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讓黃河造福人民。
完善黃河流域生態大保護大協同格局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以來,黃河流域生態狀況已大為改觀。但由于黃河流域生態底子脆弱,加之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當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壓力依然較大。黃河流域九省區必須堅定治理流域、降低災害風險的決心和恒心,要更加突出黃河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深入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提升流域生態系統穩定性。黃河流域上、中、下游既要嚴格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所確定的流域治理責任和任務,也要成為集上中下游于一體的治理聯合體,做好保護重要水源補給地、加強“幾字彎”地區土地沙化荒漠化治理、加強晉陜蒙丘陵溝壑區粗泥沙攔沙減沙設施建設、監測排查并改造提升重要淤地壩、優化和提升重大水庫水沙調控能力、推進重點防護堤加固等重點工作,健全預警機制、提升調控能力,堵住薄弱點、強化凝聚力。
探索建立全流域、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自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以來,沿黃九省區上下游省區之間基本建立了初步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但在構建打通全流域的上中下游齊治、干支流共治、左右岸同治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格局方面仍需努力。黃河流域各省區要充分總結歸納試點經驗和教訓,在繼續落實《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的同時,做好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頂層設計,跳出各省區,從國家視角破除省區之間的不平衡狀態;依據《黃河保護法》《生態保護補償條例》等法律法規,盡早出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并編制《黃河流域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流域各省區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責任和義務、具體貢獻率、補償主體、出資比例、受償主體、補償標準等,共同建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評價體系和監管機制。另外,建立和完善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不僅包括各省區政府的橫向補償,也應包括省區內部的補償;不僅包括財政資金的補償,也應包括不同經營主體的補償;不僅包括現金補償,也應包括權益、能力和機會的補償,最終建立一種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多元化補償的機制。
著力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堅定走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在保護生態、發展生產、改善生活過程中都要嚴格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不能不顧水資源限制搞生態建設、發展工農業生產。即使生態建設也要以節水優先,即使保障生活用水也要以節約為榮。要根據黃河流域水資源承載力和自然地理條件,選擇適宜的生態建設方式,嚴格限制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大規模種樹,摒棄以澆水保綠色的生態建設模式。盡可能降低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在農業灌溉和居民用水方面,加大節水力度,加快節水型生活方式的形成,加大地下水超采綜合整治力度。加大對部分地區以改變用途、超標取水等方式,引進、維持和發展高耗水工業項目的違規行為的懲治力度,倒逼高耗水項目和產業逐步退出。
進一步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發展
推動發展方式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黃河流域各地區要發揮比較優勢,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黃河流域各省區要推動上下游產業鏈整合,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系統,推動黃河流域傳統產業延鏈和補鏈,如黃河上游地區,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生態環境,應著重發展綠色有機農業、高原特色生物資源開發、清潔能源等產業;黃河中游地區,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牧業轉型、能源基地轉型為主,形成新興產業發展高地;黃河下游地區,主要是在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區域中心城市進行制造業集約發展,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由低端制造業向先進制造業升級。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探索黃河流域各省區共建多層次、寬領域的科技創新平臺,加速優質科技成果的發現、篩選和轉化,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注入科技動力;鼓勵領軍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共同攻克黃河流域產業發展關鍵技術難題,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增強產業集群的全球競爭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探尋高質量發展新的突破口
在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階段,黃河流域各省區要在持續深化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基礎上,依托傳統產業優勢,從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視角,跳出流域看流域、跳出產業看市場,深度參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堅決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主義,站在全國、全世界的高度探尋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全面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政策舉措;加強與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的銜接與互動,進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省會城市在區域和國內城市中的競爭力,提升其對國內國際優質生產要素的吸引力,使其發揮更大的輻射帶動作用;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跨省區重大基礎設施體系,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參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拓展發展空間,尤其是山東、四川、河南等開放型經濟相對發達的省區,以及西安、鄭州等多個中歐班列樞紐城市,要充分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保稅區、各類開發區等對外開放平臺的優勢和條件,積極推動提升黃河流域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統籌推進黃河流域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
黃河流域各省區要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解決好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城鎮體系結構不優、協同分工合作不夠、城市發展韌性和抗風險能力不強等突出問題,對城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等進行統一規劃,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城鄉一體的合理布局,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布局,率先在縣域內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升黃河流域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和服務能力,縮小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的差距,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保障,把就業擺在突出位置,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讓各族人民更好分享改革發展成果。要全面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針,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務,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弘揚好黃河文化,傳承好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
新時代,既要加強對黃河文化和文化遺產的挖掘、研究和保護,更要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充分展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奮斗精神。近年來,黃河流域各省區圍繞黃河文化推出各具特色的文旅精品,如打造經典文旅景點、推介優質文旅線路、推廣文旅平臺、謀劃綜合性文旅項目等,大力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綠色引擎,使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動能轉換成為可能。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黃河流域各省區要搶抓機遇,在古老多彩的文化、復雜多樣的生態、風光壯美的自然優勢上做足文章,提供文旅+傳統農業、文旅+工業、文旅+康養、文旅+工程等多元素融為一體的旅游產品,打造各具特色卻不失黃河生態和黃河文化本色的旅游經濟帶。不斷強化科技賦能,提升黃河文化資源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既能最大限度地保護黃河文化和文化遺產,又能增強黃河文化的傳播力,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
大河湯湯,歲歲安瀾;殷殷囑托,重若千鈞。奮進新時代,共建“幸福河”,必須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匯聚各方合力,久久為功、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唱好新時代“黃河大合唱”,讓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永葆生機、造福人民。(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