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讀鄂曉玲新出版的散文集《山的那邊》,深感她對自然、家鄉、親朋好友、家人的一份真情。這份真情如一股暖流,淌入讀者心田,使閱讀升華為感動。
她的文字是有溫度的,作為出生于皖南宣城的江南女子,她用飽蘸深情的筆墨向讀者展示了江南水鄉的溫柔細膩,也表達了對塞北蒼茫遼闊的鐘愛。她的文字游弋于大江南北,使讀者不自覺地沉浸在她的娓娓敘述中,并能置身其中,感受一份真情摯愛。
《山的那邊》共收錄了59篇散文,每篇散文都是作者親身經歷的再現,并蘊含了作者對人對事的真情。即使從江南寫到塞北,但內容、形式、情感沒有絲毫違和感,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正如她所說:“文學創作需要保持一份真誠,保持一片心靈凈土,初心不變。”我想她的初心,應該是對文學的執念、敬畏、潛心。
鄂曉玲是個有心人,她筆下的牧羊人是淳樸厚道的,身患殘疾的人是忠厚善良的,年邁的老人是慈祥寬容的,她用真情善待生活中與她相遇的不同群體,體現了一個作家適度的敏銳和摯誠。
當然,誰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面對傲慢的現實,鄂曉玲沒有指責,而是以包容、寬厚的態度接納。她的文字擺脫了使人壓抑的悲情敘述,可以讓讀者從中感受到她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界。
二
《山的那邊》不僅保持了作者干凈的內心,文字表達也干脆利落,語言簡潔明快、鮮明生動,富有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
如她在《父親的背影》一文中,這樣描述生病的父親:“我將父親肩頭的被子往下拉了拉,曾經扛起那么多事的肩膀,如今已經單薄得經不起這被子的分量。曾經背起了一方村民責任,承擔著一家人生活的脊梁,現在已經不再挺拔。我輕輕地擦拭著父親的額頭,看到父親額頭上的一道道溝壑,誰能說清哪一道是歲月的刻痕,又有哪一道是為兒女操勞留下的。”
這段文字沒有一句修辭,也沒有經過文字的過度粉飾,但卻有直達心底,足以震碎情感壁壘的敲擊作用,使讀者對一位病榻上的父親,既憐惜又敬重。而這份情感源自于作者的真情表達,才有了文字悄無聲息的感染力。
鄂曉玲駕馭文字的能力已成熟,這也是她多年從事文字寫作練就的功底。
三
《山的那邊》有許多篇目既寫皖南,又寫塞北,但作者能夠自然過渡,毫無跳躍感。
如她在《江南人江南情》一文中,這樣表達真情:“離開家鄉多少年,少小離家老大回,幾十年的光陰,讓人鬢發染霜,卻不能改變記憶深處的盤根錯節、牽牽絆絆,家鄉人的熱情好客不曾改變。但草原是一片神奇的綠洲,它讓我的思維變得更加遼闊,心中能裝得下日月星辰,沒有草原,我寫不出這樣有情味的文字。”作者將不同地域、不同景物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似有一份看不見但能感受到的情感作為紐帶,這條紐帶也是作者與讀者的媒介,這種自由轉換、沒有痕跡的敘述,給讀者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能夠消除閱讀倦怠,增加審美動力。
鄂曉玲擁有皖南、塞北兩地的生活經歷,她的人生體驗是豐富的,這為她的創作提供了足夠寬廣的空間。她在這一領域默默耕耘,不為利益耗費心機,也不為虛名違心遷就,守一處寧靜,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努力,相信她能堆積起高聳入云的希望,以此攀上希望的峰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