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那邊》是內蒙古女作家鄂曉玲出版的第二部散文集,也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文藝創作生產專項資金扶持作品。展讀文集,作者或造境,或寫景,或抒情,或達意,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可以安撫心靈之所的故鄉。
其慧心,且持夢筆書奇景,展示了“那山”——作者第二故鄉內蒙古陰山北麓大草原和陰山南陬河套平原的旖旎風光、風土人情;其筆力,氣壓江城十四州,盡顯著故鄉——作者出生地“魚米之鄉”安徽宣城的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人家的繁華景象;其才情,試上高峰窺皓月,嶄露那江南女子浸染南國婉約文風和北方女子吸納北疆曠達語調的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明麗風格。
獨憐幽草澗邊生。讀完文集,我深吸了一口甜美的空氣,沉浸在“江上數峰青”的文學藝術熏染之中。
一
《山的那邊》中的“山”,特指作者居住地陰山。在作為文集書名的《山的那邊》一文中,作者深情地贊美道:“千里陰山,千里雪。當神奇的陰山山脈走向河套大地時,他收起了鋒芒和犀利,像慈母一般俯下了高大的身軀,溫柔地懷抱著河套大地,用他那寬厚的臂膀,為河套平原擋住了寒冷和襲來的風沙。”
這是山南的景象。山北面呢?就是美麗的大草原。作者用曠達的筆調揮灑道:“而在山的那邊,是遼闊的草原。烏拉特草原在陰山山脈以北,它沿著陰山山脈,由東向西……遠遠地望去,那綠瑩瑩的,像地毯似的草原綿延不斷,一眼望不到邊際。漫步在浩瀚的草原上,同行的朋友感慨地說,啊!真像是在遼闊的大海上。我說,不!在海上航行,無論你乘坐多大的輪船,總是有漂浮不定的感覺,而我們腳踏在松軟的草原上,卻能感受到大地的溫度和堅實。”
“溫度”和“堅實”,準確地刻畫了草原的內涵。讀到這些滾燙的文字,我的心也亮了。在《陪你一起看草原》中,作者更是用瀟灑至極的文字,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草原風采和生活情趣。她寫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無論是在城鎮,還是在牧區,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有著像黃河一樣寬厚的胸懷,豪爽率性,英勇豪邁;有著像草原一樣的情懷,淳樸善良,熱情好客。”
草原和黃河本身就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耳遇之則為聲,目遇之則成色,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生活在這里的作家,能寫出這些亮麗的文字,我一點兒也不驚訝。
二
作者在把足夠多的篇幅獻給了“吾心安處是故鄉”——陰山之后,沒有忘記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宣城。她以糅合兩地情感的姿勢,記敘了在宣城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江南人江南情》里,作者這樣介紹故鄉:“地處長江以南的宣城及周邊地區,錦繡多姿,風景如畫。這里有很多的名勝景點,古剎寺廟。如果時間允許,一定會帶你去體驗小川藏公路的驚險,觀賞沿途那如詩如畫的風光……還會邀你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桃花潭,見證那深不見底的送別情。”在《我的故鄉》里,作者這樣描繪江南的特點:“江南的雨水特別多。尤其是春天的雨水就像是江南人的個性,細膩而纏綿……江南的小城,大多是古老的瓦房。青色的墻上有些斑駁,褐色的瓦片整齊地碼在屋頂上,因日長年久,雨水豐富,有的屋頂上長出了一叢叢花草,在如煙的小雨中,像是一幅幅水墨畫卷……”
生命的特例造就文學的魅力,作家的才華成就作品的光華。通過展讀這些“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文字,我們看到的不是斑斑點點,幾行陳跡,而是生活的經驗積累、生命的鮮活再現,引人向上、催人奮進。
三
作者出生在錦繡江南,扎根在渾厚塞北,有著對兩地差異獨特的生活體驗和閱歷。
在《南方人北方人》中,作者寫道:“人們常常聊起北方人的生活,南方人的習俗,以及南、北之間的種種差異。但是,隨著信息的暢通,網絡的發達,交通的便利,對于南、北方的種種差異,人們早已不足為奇,即使世界也是個地球村。”
散文集中處處折射著南北文化既差異又同源的光斑,我們讀著,往往會會心一笑,對作者的表述高度認同。
寫地當然不能忘記寫人。在《父親的背影》里,作者是這樣刻畫父親的:“從我記事時起,父親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他那匆忙的背影。父親是1953年入黨的老黨員,他把黨性和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在整理父親留下的東西時,發現父親留給我們最珍貴的就是書架上的書籍和那些被父親收藏的‘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等榮譽證書和獎狀,還有刻在我們骨子里,融入我們血液里的勤勤懇懇、正直善良的精神。”在《清晨》里,只一句“小時候,總以為清晨是屬于母親的”,就把母親賢惠、善良、勤勞、慈愛的形象,表現得一覽無余。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散文集《山的那邊》可讀性非常強,字里行間有著不一樣的情懷,相信每一位讀到此書的讀者,都會像我一樣,獲得超值的“開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