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用“栓”字組詞,竟然組出了“栓Q”,作文里還出現了“芭比Q了,這下我們都玩完”的句子。據媒體報道,為引導孩子規范書寫詞匯,多所學校的語文教師推出了網絡用語“禁用令”,包含部分中英文混合的網絡流行語、首字母縮寫流行語、粗俗諧音詞匯和表意不明的詞匯等。
小學生使用網絡用語,是網絡應用普及的必然結果。在全社會不同人群均受到網絡影響的時候,小學生也不能例外,對此不應夸大其負面影響。要知道,小學生喜歡使用網絡詞匯,是受環境影響,除非網絡流行語全面消失,否則總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被學生們學習到。這個時候,堵不如疏,在教育層面,“禁用令”并不會起到根本的禁絕作用,甚至會激起學生們的叛逆心理,變本加厲地把說網絡用語當成一種時髦。
當然,網絡用語在豐富語言的同時,也使得年輕人的語言變得越來越貧乏,一句“666”就可以取代“優秀”“厲害”“令人驚嘆”“嘆為觀止”等詞語。因此,除了“禁用令”之外,老師或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來對小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對網絡用語有辨別意識,知道網絡用語的鮮活與靈動,也知道網絡用語的單一與局限。
小學階段,正是孩子們通過文字、視頻、有聲讀物等載體獲取大量詞匯的關鍵時期。在禁止孩子使用網絡用語的同時,語文教師是否也有必要反思一下,課堂教育是否具備與網絡語言進行競爭的魅力?
所以,想要小學生的語言靈動多元,最重要的不是禁止而是對比,什么網絡用語在孩子們那里流行,就把那些詞語拿過來講清楚、講透,去除孩子們的好奇心與趕時髦的心理,在此基礎上,再拿出與流行網絡語言相對應的詞匯,教會孩子們去辨別、取舍,比如“主要看氣質”,古語是“請君莫羨解語花,腹有詩書氣自華”;比如“也是醉了”,古語是“行邁靡靡,中心如醉”;比如“城會玩”,古語是“城中戲一場,山民笑斷腸”……有了這樣的對比,久而久之,孩子們自然會知道真假香臭,也會逐漸放棄網絡用語,使用自己喜歡的詞匯。 (韓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