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多地開展社會救助領域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行動,糾正“人情保、關系保”正是重點之一。所謂“人情保”,通常指通過非正規渠道,利用人際關系或人情關系,使不符合社會救助條件的人獲得救助待遇。“關系保”則指利用職權、地位或特殊關系,為不符合條件的人謀取救助待遇。(10月27日 澎湃新聞)
社會救助傳遞著國家與社會的溫暖與關懷。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社會救助體系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困難群眾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救助。從低保救助到特困供養,從困難補助到醫療救助,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為困難群眾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的保障。這些舉措不僅緩解了困難群眾的生活壓力,也讓他們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與關懷。然而,當這份關懷在一些地區被“人情保”“關系保”等不正之風所侵蝕,這就不僅違背了社會救助的初衷,更讓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感到無助和“寒心”。
為何“關系保”“人情保”在一些地方屢禁不止?這背后,既有公職人員利用職權之便的貪婪與自私,也有監管機制的漏洞與不足。一些公職人員將低保金當成了自己親朋好友的“搖錢樹”,他們利用在低保信息填報、資格審核等環節中的職務便利,為不符合條件的人大開綠燈,從而換取個人或小團體的私利。而監管機制的不健全,則為這些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使得“人情保”“關系保”得以滋生蔓延。
“關系保”“人情保”的危害不容小覷。它擠占了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的名額,讓那些在困境中掙扎的人們無法得到應有的救助,從而加劇了社會矛盾。同時,也損害了社會救助政策的公信力,破壞了公平正義,沖擊了道德底線。面對這些問題,不能坐視不管,更不能讓這種不正之風繼續蔓延。
為此,當下需要大力整治“人情保”“關系保”,加強監管力度,完善監管機制,查處弄虛作假、優親厚友等問題,嚴厲懲處相關違法違紀人員。只有讓那些敢于觸碰紅線的人付出應有的代價,才能形成有效的震懾,讓更多的人不敢再心存僥幸。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社會救助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我們在加強監管、整治不正之風的同時,也要不斷推進社會救助制度的改革與創新。如通過構建社會救助大數據平臺,實現救助信息的實時共享和精準匹配;利用智能化技術,對救助對象進行動態監測和預警,確保救助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加強社會救助工作的透明度和宣傳力度,形成全社會共同監督的良好氛圍。
“暖心”的社會救助政策,是困難群眾的希望所在,也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體現。我們絕不能容忍“人情保”“關系保”等不正之風的存在,更不能讓將這份“暖心”變成“寒心”。只有大力整治不正之風,才能確保政策的真正落實,讓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都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讓社會更加和諧、更加美好。(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