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老年人骨折后的康復問題,浙江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林堅帶來一些實用知識。
林堅表示,骨折愈合主要經歷四個階段。
血腫機化期。骨膜、骨質、骨髓損傷后會出血并形成血腫,這一階段歷時1~2周,是人體修復的一個過程。
骨痂形成期。血腫慢慢形成一些成骨細胞,在骨折斷端形成小的、模糊的不成形骨頭,需要4~6周左右。
成熟骨板期。這一階段因人而異,一般在骨折后8~12周拍X線片時可看到骨折線模糊,骨折端骨痂明顯形成,骨皮質連續性恢復。
以上三個階段,時間加起來差不多在100天左右,所以,有了“傷筋動骨一百天”的說法。
最后是骨骼塑形期,時間相對較長,半年到一年都有可能。
骨折后,該怎么養?
7周前,林堅右腳骨折,但如今,他下地走路完全不費勁,依靠的就是科學快速的康復理念。他表示,骨折后的前兩周要固定斷端,當然也不是絕對不動,要盡快消腫,不然關節容易粘連。在保證受傷關節保持不動的前提下,可通過站立、支撐、懸垂等運動,主動讓肌肉收縮,促進循環。
他提醒,老年人骨折后,最怕長期躺在床上,因為臥床可能引發嚴重并發癥。
第一大并發癥是肺部感染。股骨頸骨折后臥床至少6周到3個月,而且骨折之后疼痛,沒法翻身,肺里的痰出不來,時間一長,就會引發感染。第二大并發癥是深靜脈血栓。很多老年人有“三高”,血管和血液本身情況就不好,如長期臥床,血液流速減慢,導致靜脈血栓形成。一旦血栓回到心臟,最后堵到肺部或腦部,情況就麻煩了。第三大并發癥是褥瘡。褥瘡雖小,然而一旦出現,極難愈合。第四大并發癥是泌尿系感染。躺在床上排泄,衛生狀況很難達到一個良好的標準,容易出現泌尿系感染。一感染就會發燒,進而導致全身毒血癥,威脅生命。
由此,林堅鼓勵患者“離床康復”,盡早下地,盡早活動。
據浙江老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