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又向華北、內蒙古進行擴張侵略,企圖占領全中國。國難當頭,晉綏公署主任閻錫山為積蓄力量,抗擊日寇,同時實踐自己“存在就是真理”的哲學信念,遂倡導“屯墾西北,造產救國”。閻錫山看到河套地方土地肥沃、地處邊遠,便想把河套地區作為自己擴充實力、就虛避實的后方基地,于是劃撥部分官兵進入河套屯田。
臨河區新華鎮十萬畝高產高效糧食生產示范園區小麥開鐮場景(資料圖)
1932年以后,河套屯墾區共建起17處新村,以一個營另附一個連建成新村的有臨河祥泰裕(永安堡)的憲智鄉;以一個營另附兩個連建成新村的有五原仁寶圪旦的敬生鄉、臨河八岱灘的憲盛鄉;以一個營另附三個連建成新村的有五原新公中的負喧鄉、劉蛇圪堵的折桂鄉、南牛犋的覺民鄉;以一個營另附四個連建成新村的有五原西七十里呼蘇圖的良忱鄉。各新村的建筑形式統一為:村公所(即鄉)建于中心,四周房屋安排分為房舍、倉庫、柵欄等。各排房屋的四面筑城堡,挖壕溝,四角筑炮臺,用以自衛。新村面積南北280丈長,東西280丈寬,計地1039畝。每戶授地1畝6分3厘,居民建房用地以392戶計,共占地639畝。東西南北四大馬路,各寬6丈,用以行走汽車、植樹。村公所建房45間,學校、醫院各建房47間,碾磨房各20間,公共建筑總共179間。
為了銘記閻錫山“屯墾實邊”的德政,屯墾軍官們在早已破落的祥泰魁商號東側(現臨河新華鎮所在地),修建了一座高5米的城堡,命名為“百川堡”。“百川堡”建成于1935年,堡內有磚瓦房百余間,花卉溫室各一所。城垣四周和馬路兩旁都栽種楊柳樹。內有辦公室、會議室、庫房、食堂、宿舍等設施。因閻錫山字“百川”,故以此而命名。同時,又將西距20華里的祥泰裕(現狼山鎮所在地)改名為“永安堡”,其意在宣揚閻錫山所占地域永遠昌盛、長治久安。在確定“永安堡”名稱之前,祥泰裕曾以王靖國的字“治安”取名為“治安堡”。王靖國為了防備閻錫山,故將“治”字改成“永”字,以示對閻錫山的尊敬。
“百川堡”除建村公所、學校、醫院等建筑物外,還建了一個“百川公園”。公園位于堡子中心,面積17畝。公園內的行道是按“百”“川”二字設計排建的,以示對閻錫山辦屯墾的紀念。在公園旁,附設一所很雅臻的圖書館,藏書頗多,有專人司職,供官兵閱覽。堡子外邊,分東西南北四大馬路,開設商場,鋪面頗多,是周圍數十里的貿易中心。
1939年春,傅作義將軍率部進駐后套,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百川堡召開了著名的“抗戰建國討論會”,統一思想,鼓舞斗志,為后來的后套抗戰奠定了基礎。實行新縣制后,臨河縣第二區公署駐扎于此。解放后,這里改叫新華鎮,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