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漫步敕勒川草原,白云溫柔,群山掩映,別有一番風情。
十幾年前的敕勒川草原,砂石裸露、風沙肆虐。自2012年起,在政府的推進下,蒙草集團采用“人工干預下模擬天然草原”的近自然修復方案修復敕勒川草原,從千畝試驗開始,共修復面積3萬余畝,多種植物、動物陸續回歸,實現了生態的可持續性。
“做好草種科技,就是要用中國草種豐茂中國草原,讓中國牛馬羊吃上中國草。”蒙草集團副總經理陳睿玨告訴記者,這是蒙草發展的初心。
敕勒川草原修復,持續12年應用冰草等20多種鄉土植物。現如今已監測到70多種鄉土植物,野兔、狐貍、紅隼也在這里安家落戶,生物多樣性越來越豐富。
這片草原逐漸恢復了自愈能力,成為首批國家草原自然公園。
打造生態安全屏障、推進生態系統治理,“草”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
敕勒川草原的回歸,既是呼和浩特生態保護修復取得成效的縮影,也是內蒙古草業技術創新發展的見證。
近年來,為打造中國草業“芯片”、發展現代草業,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啟動實施優質牧草技術攻關項目,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合作建立國家牧草種質資源中長期庫和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推進優質牧草新品種、新技術的成果轉化應用。
依托生態大數據導航,按照修復地水、土、氣、植、動、微等原生數據,蒙草集團推出了“一地一方”定制化配置喬灌草+保水因子+有機肥+微生物菌肥混合的“種子包、種子繩、種子杯、種子塊”等產品,解決市場各類生態用種需求。
其中,種子包在各類型草原修復中均實現良好效果。
在扎賚特草原,植被蓋度提高57%至80%,干草產量增加70%左右,優良牧草干重增加1.3倍。在東部草原,植被平均高度達38厘米,平均蓋度78.4%,平均密度142.3株/平方米。
蒙草草原生態系統研究院兼成果推廣研究院院長陳翔向記者介紹:“種子包選用耐旱、生長快、自繁力強的生態和飼用兼用型草種配置,配比根系發達植物,可以實現減少水土流失、提高地上生產力、幫助草原自愈、修復效果持久等效果。可推廣應用于大面積退化、沙化草原修復、廢棄地治理。”
內蒙古有草種繁育基地面積26.5萬畝,目前年制種能力突破500萬公斤,人工飼草種植2172萬畝,各類飼草產量達7543萬噸,草產業鏈產值達802.1億元,產量、產值均居全國首位。
蒙草有著廣闊的施展空間。
草原修復、礦山治理、防沙治沙不僅是單純的復綠,更要為農牧民良好的生產生活提供支持,因地制宜選用優質牧草草種配置,既修復生態也為草牧業發展提供保障,讓草原既有生態價值,也有生產生活價值,實現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發展。
同時,推廣家庭牧場體系,通過合作社聯動,帶動牧民參與草原修復。
鄂爾多斯市巴彥烏素嘎查58歲的牧民孟克達來就是草原修復的受益者。
“我家的1000余畝草場在蒙草生態的科技幫扶下,種植冰草、駝絨藜、檸條等,不僅改善了生態,也為家庭帶來每年20余萬元的畜牧收入。接下來,我們將利用好草原生態紅利,打造草原生態牛羊肉品牌。”孟克達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