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楊浦濱江考察時,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2022年10月,“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寫進黨的二十大報告,成為指導新時代我國城市建設發展的行動指南。
當前,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規模逐步擴大、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據統計,截至2023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16%,城鎮常住人口已達9.3億人。可以說,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們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
北京:孩子們在胡同里的“口袋公園”內玩耍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生活在城市,推窗見綠、出門即景、移步進園,越來越多的口袋公園扮靚城市“角落”;健康檢查、理發、磨刀、配鑰匙、小修小補等便民服務,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如此種種,都會讓人們感受到城市越來越宜居。
舒適,看得見;踏實,感受得到。近年來,我國很多城市致力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實施雨污分流、透水鋪裝等生態化改造,讓城市會“呼吸”。從適老化改造越來越深入,到健身休閑區越來越常見,再到城市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我們正努力讓每個生活在城市的居民都能感受到城市的變化,體會到變化帶來的便利。
甘肅蘭州:社區智慧食堂方便老人用餐
人民是城市建設的主體,也是城市建設成果的共享者。就在不久前,國務院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充分尊重人的意愿,調動和發揮好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使全體居民共享現代化發展成果。”
生活在城市里,無論“老市民”還是新市民,都是城市發展的主體,他們對城市變化最有感觸,對城市的點點滴滴最有感情,對城市發展最有發言權,與城市同心同向同行。因此,厘清城市發展“為了誰、依靠誰”這個根本問題,關鍵在于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讓聆聽和落實群眾心聲成為各個城市不斷完善城市治理的制度性安排和行動自覺。
河北邯鄲:工作人員宣傳異地就醫便民政策
讓更多新市民共享城市發展成果,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體現在方方面面。譬如,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穩定就業,保障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權利等。很多地方以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為動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
堅持以人為本,新市民將更有歸屬感,城市發展將更有動力。我們要因地制宜找準出發點,把準著力點,將“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具體落實到不斷瞄準群眾“剛需”,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暖民生的事辦細、順民意的事辦好,更好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讓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