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次消費時,都會提前搜索一下‘代下單’服務,看看能不能省點錢。”95后高麗華說,“代下單”的價格要比自己購買便宜。
像高麗華這樣通過使用“代下單”來“薅羊毛”的消費者不在少數。和代購不同,所謂“代下單”一般是指消費者選好商品,線上聯系中間商讓其代買,待對方購買成功后再到店里領取。
一些消費者在享受優惠的同時,不免心生疑惑:“代下單”服務的這種差價是怎么來的?是否存在消費隱患?為此,記者進行了采訪調查。
“代下單”服務受歡迎
一頓飯能省不少錢
外出吃飯,高麗華總是習慣性地打開手機,在淘寶搜索提供“代下單”的店鋪。“前幾天,我在線下某連鎖品牌披薩店就餐,‘代下單’了一款披薩,幾乎省了一半的錢。”
高麗華向記者展示了操作流程:在某電商平臺,搜索該品牌披薩店的“代下單”店鋪,在商品頁面挑選了一款9寸的金枕榴蓮菠菠披薩,隨后付款。
接下來,她打開網店客服發來的兌換鏈接,用鏈接里面的程序掃了一下實體店桌子上的二維碼,并選好了就餐門店及取餐信息,點擊“立即兌換”后,很快就收到店內服務員打印出來的取餐號。
“這種‘代下單’服務,就是消費者讓別人代買商品。代買方利用自己的優惠渠道能拿到更優惠的價格。”高麗華告訴記者,比如這款披薩,原價為59元,而通過“代下單”實際只花了30.5元,比直接用店家的點餐小程序或者APP下單便宜了28.5元。
半年前,高麗華在小紅書APP上了解到“代下單”這種消費方式。使用了幾次后發現,的確能獲得優惠。“不過,‘代下單’服務多用于連鎖品牌,不同品類兌換流程大同小異。”
去年,29歲的上班族毛倩倩也開始使用“代下單”服務。
“我經常用‘代下單’買電影票,先在淘寶上選好店鋪,然后把想看的電影場次、座位及影院截圖發給客服,很快客服就會發來下單付款鏈接。這樣可以比網絡平臺上便宜六七元。”在她看來,“代下單”已經成了日常生活中“薅羊毛”的重要途徑。
萬物皆可“代下單”
背后的隱患也不少
記者了解到,目前網上“代下單”服務范圍非常廣,在淘寶、閑魚等平臺搜索關鍵字“代下單”會發現,從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餐飲連鎖,到寄快遞、看電影、訂機票、訂酒店等生活服務,都可進行代買操作。
而“代下單”之所以更優惠,是因為代買商家可通過某些渠道拿到會員價或者內部價,有時也可享折扣或特價票券。
記者在淘寶搜索專門提供“代下單”服務且排名比較靠前的店鋪,看到不少店鋪的銷量都超過100萬。這些店鋪都有自建的“代下單”網址鏈接,服務流程也更自動化。
記者通過“代下單”的方式訂購了某品牌咖啡,按照客服發來的兌換說明,從下單到收到取餐號僅用了兩分鐘。原價9.9元一杯的咖啡,通過“代下單”服務,只花費了7.9元。
記者了解到,雖然“代下單”看上去方便又省錢,但是其背后也暗藏風險。幾乎所有的“代下單”都“不能退”。記者注意到多個“代下單”的介紹頁面中都標明“在生成取餐碼之后不能退款。”
除此之外,在社交平臺上,有不少消費者表示自己通過“代下單”不僅沒有獲得相應的商品和服務,反而遇到不少的糟心事。
有網友說,自己通過“代下單”方式購買了某品牌漢堡套餐,但遲遲沒有收到取餐信息,最后不僅沒吃上飯,而且連當初提供“代下單”服務的商家都聯系不上。還有網友表示,自己通過“代下單”提前預訂好酒店,結果到了酒店后才發現并沒有自己的預訂信息,根本無法入住。
相關媒體也披露了一些消費者因為“代下單”而被騙的消息。杭州市民杜先生花7.99元購買了一張價值15元的某品牌茶飲優惠券,打開鏈接領取后,不但沒有領到優惠券,反而因綁定了銀行卡、信用卡,被免密支付扣費了1萬多元。
“代下單”難維權
仔細辨別謹慎使用
業內人士表示,“代下單”盛行,從側面體現了消費者精打細算的消費理念。對于消費者來說,同樣的商品通過“代下單”有更高的性價比,難免不讓人心動。不過“代下單”服務本身也存在一些風險隱患。
該人士指出,商家推出的優惠券或折扣卡,是一些特定商家面向特定消費人群,或者在特殊時間段推出的一種引流吸客的營銷方式,使用時有時間、地點等局限性,因此價格相對較低。消費者在選擇前一定要注意查看自己是否符合優惠條件,否則達不到預期效果,還會有經濟損失。
針對“代下單”這種消費方式,河北東方偉業律師事務所鄭潔律師表示,“代下單”并非是消費者本人和商家建立買賣關系,而是代下單方和商家建立買賣關系。一旦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或售后問題,商家只對代下單人負責。消費者只能依靠代下單人來與商家溝通,其間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實際的維權難度也會大大增加。
與此同時,網絡平臺上的服務與商品魚龍混雜,因“代下單”模式帶來糾紛的概率也會增加,消費者很容易陷入維權難的地步。
鄭潔建議,消費者應謹慎使用“代下單”服務,在選擇“代下單”時,最好是通過正規渠道或者在一些大型平臺購買,明確售后規則,仔細辨別、謹慎下單,不要一味貪圖便宜。當面對明顯異常的低價時,一定要保持警惕,以免遭受損失。
據滄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