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動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金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斷提升,成為有效配置社會資源、促進資本形成和技術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優質的金融服務。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通過推動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行業和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更好結合,有助于不斷催生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更為優質的資源保障。
優質金融服務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
金融體系以其強大的資金動員能力和價值實現功能,能夠為技術創新提供源頭活水和有效激勵。通過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金融體系將社會資金有效轉化為創新投資。從間接融資角度看,銀行貸款能夠為企業前期研發、后期市場推廣提供大量資金輸血;從直接融資角度看,資本市場與風險投資等可以與初創企業共擔風險,持續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由于科技創新活動往往伴隨著高度不確定性,而直接融資的資金提供者對風險的容忍度更高,因而對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不僅能夠為創新者與投資者提供合理的回報預期,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而且可以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吸引更多科研工作者與企業家投身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金融體系在降低企業創新風險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金融市場通過多樣化的金融工具和策略,能夠幫助企業有效管理創新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從而降低風險水平。金融機構擁有數據優勢,能夠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對創新項目的風險進行全面分析,為企業提供精準的風險評估。同時,通過設計合理的金融產品和策略,如風險投資、股權融資、保險等,將創新風險在不同投資者之間分散,可以有效降低單一企業的風險承擔壓力,為企業的持續創新和穩健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此外,金融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能夠引導資本流向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創新項目,進一步優化全社會的創新資源配置,提高科技創新成功率。
金融體系通過對市場信號的敏銳捕捉與資源配置效率的優化提升,能夠顯著提高全社會的技術創新效率。一般而言,那些展現出重大技術突破與創新潛力的企業,往往具備高成長性、高技術密集度、初期資本投入龐大及財務指標滯后等特征。金融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重要平臺,通過價格機制能夠精準傳遞市場信息,引導資本向這些蘊含巨大發展潛力的創新項目流動,從而實現全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以“科創板”的設立為例,其顯著增強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本集聚效應,特別是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硬科技”領域的企業提供了上市融資更為便利的渠道。這些產業不僅是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力量,更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源泉,它們的發展壯大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企業投身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中不斷提升金融服務質量
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所需的優質金融服務,需要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以培育壯大耐心資本為導向優化金融結構,提升金融服務的專業性,推動金融創新與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發展,探索精準有效的優質金融服務實現路徑。
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定位。金融是國之重器,金融來源于實體經濟,從屬于實體經濟,通過為實體經濟服務而發展壯大。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要求金融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薄弱環節,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支持。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金融業應始終堅持把服務好、發展好關乎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為己任,任何時候都要避免金融過度膨脹,抑制脫實向虛,在支持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中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不斷優化金融結構。科技創新是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要素,科技創新活動的探索性和突破性往往伴隨著高度的不確定性,而現有的金融體系往往追求風險的可控與盈利的確定。為緩解這一矛盾,必須進一步優化金融結構,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快形成對新質生產力更友好的資本市場體系。一方面,增加商業銀行在科技金融、數字金融、綠色金融領域的資源投入;另一方面,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以滿足不同規模和不同發展階段科技創新企業的融資需求。同時,加強投資者保護,提高市場透明度和公信力,吸引更多耐心資本參與市場,為科技創新企業的長期發展提供穩定資金支持。
持續提升專業能力。新質生產力代表的是先進生產力,需要金融機構在服務的廣度、深度、精度上能夠更加適應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需求。為此,應擴大金融產品的供給,開發專門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包括科技創業貸款、知識產權融資和研發專項基金,推廣投貸聯動,加強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對科技創新的精準支持。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利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提高信息收集和處理的效率,有效降低金融機構服務科技創新企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社會資金在高科技產業的有效配置。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步伐,提升數字化經營管理和服務能力。利用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等新技術渠道,擴大數字金融服務的覆蓋范圍和服務對象。加強高等院校的金融學科建設,加強金融機構員工的職業教育培訓,不斷提高員工的專業素養和技能水平。
進一步加強政策協同。強化金融與財政、稅收、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等方面政策的協同,形成政策合力,推動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通過由政府和金融機構共同出資設立專項基金,圍繞創新鏈和產業鏈打造政策工具包,健全支持創新發展的資金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對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的企業和項目提供定向財政補貼等優惠政策,鼓勵金融機構投資孵化器、加速器等科技創新平臺,加強金融機構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領軍企業。 (喬海曙)
(轉自《光明日報》2024年10月31日第六版 作者系福州外語外貿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