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巴彥淖爾廣袤的農田逐漸趨于寧靜,秋糧大多已顆粒歸倉,但多點開花的特色產業卻為和美鄉村繪就了另一番喜人“豐”景。
在烏拉特中旗新忽熱蘇木5000畝黃芪種植基地,一臺臺采挖機發出低沉有力的轟鳴聲,在田間來回穿梭,一根根黃芪破土而出,工人們忙著撿拾、分揀、裝車。
黃芪喜獲豐收
今年,新忽熱蘇木將5000畝土地流轉給企業,規模化種植特色中藥材黃芪,有效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我把200多畝地承包出去種植了黃芪,每畝承包收益就有1500元。”新忽熱蘇木毛其格村村民池永亮說。
經歷了夏秋兩季的糖分積累,近日,五原縣套海鎮向陽村甜菜種植基地的甜菜進入收獲期。一顆顆甜菜經過起挖、清理等工序,隨著傳輸帶依次落入車斗。收獲的甜菜堆積如山,空氣中彌漫著甜蜜的味道。
今年,五原縣景迎來茂農業專業合作社以每畝900元的價格將農民的土地集中流轉后發展甜菜產業,采用規模化種植、機械化采收,既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成本。“我們和包頭騎士糖廠簽訂了500畝訂單,一畝地產9噸,一噸訂單價是650元。”景迎來茂農業專業合作社社長景長海說。
走進杭錦后旗陜壩鎮紅太陽村麥后復種的白菜地,一顆顆晚秋大白菜嬌嫩的菜心如花朵般綻放,蔬菜收購商們正忙著采收裝車。“白菜今年行情挺好,一畝地能賣6000~7000元。”陜壩鎮紅太陽村村民解曉琴說。
收了麥子種白菜,一塊土地兩茬收。今年,陜壩鎮麥后復種共有430畝土地,其中200畝種植白菜、230畝種植燕麥草,真正讓“閑田”變成了“增收田”。
今年,為促進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高效發展,我市通過產業化集聚、規模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前三季度,全市蔬菜及瓜果種植面積為84.8萬畝,同比增長4.0%;產量達到304萬噸,同比增長13.6%。在番茄、辣椒、南瓜等高產蔬菜品種面積、產量“雙增長”的有力帶動下,種植業實現產值71.2億元,同比增長9.1%。其中,辣椒種植面積達35.05萬畝,成為除向日葵之外種植面積最大的經濟作物。馬鈴薯種植面積達4萬多畝,而且在全區高產競賽中測產創自治區新高。特色中藥材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種植面積達19萬畝,其中黃芪種植面積達5萬多畝、人工接種肉蓯蓉11萬畝、甘草1.9萬畝、枸杞1萬畝、紅花1000多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