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記者在內蒙古積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看到,蘆芯板生產線上,一根根來自烏梁素海湖區的蘆葦經過一系列工藝處理后,變成一張張無醛環保板材。
20世紀90年代后,受市場行情低迷、加工工藝落后等因素影響,烏梁素海湖區內生長的大量蘆葦難以得到有效利用,自然腐爛后嚴重影響了湖區水質。
如今,這些野生蘆葦搖身一變,成為了環保無醛蘆葦刨花板,走向千家萬戶。而這得益于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十三五”第三批烏梁素海流域山水工程項目——水生植物資源化綜合處理項目的實施。日前,該項目入選全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第二批典型案例,成為內蒙古自治區唯一入選案例。
一只蒼鷺在烏梁素海停歇。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統籌推進全流域生態修復
初冬之際,漫步在烏梁素海岸邊,天空百鳥翔集,湖中蘆葦蒼翠、魚兒游弋,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內蒙古烏梁素海實業有限公司海區管理大隊隊長劉文斌告訴記者:“烏梁素海是世界鳥類遷徙通道上的節點,現在生態環境好了,每年有很多鳥類來到這里繁衍生息。”
作為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烏梁素海承擔著黃河水量調節、水質凈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20世紀90年代初,烏梁素海自然補給水量減少,生態環境一度惡化,水質下降為劣Ⅴ類。影響水質的因素除了城市污水、工業廢水排放外,還有湖中腐爛的蘆葦。
“烏梁素海的蘆葦,一眼望不到邊……”流行于內蒙古中西部的這首民歌,真實記錄了烏梁素海蘆葦茂盛繁榮的景象。
巴彥淖爾市生態環境局烏拉特前旗分局負責人王璞介紹,烏梁素海的蘆葦屬一年生植物,大面積的蘆葦如果未經及時處理收割,就會腐爛在湖里,產生二氧化碳等氣體,增加大氣中的碳排放,還會加劇水體富營養化,影響烏梁素海乃至黃河水質。
為了讓烏梁素海重煥光彩,巴彥淖爾市改變過去“就山治山、就水治水”的傳統做法,將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作為生命共同體,統籌推進全流域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和保護開發。2018年,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啟動,總投資50.86億元。水生植物資源化綜合處理項目就是該工程中烏梁素海湖體水環境保護與修復工程的子項目之一。
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治理
烏梁素海湖區面積293平方公里,每年可出產蘆葦近10萬噸。如何將蘆葦資源化利用是當地一直研究的課題。
經過努力,當地開創了以財政為杠桿撬動民間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新模式,探索出“用活政策、增強項目自身造血機能、創新金融服務”助力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治理路徑。
水生植物資源化綜合處理項目由內蒙古烏梁素海流域投資建設有限公司與內蒙古積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設。其中,財政資金投入1.3億元,引進社會資本1.3億元。
同時,內蒙古積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按照市場價收購內蒙古烏梁素海實業有限公司及周邊漁民清理收割的湖區蘆葦,助力烏梁素海地區當年所產全部蘆葦的資源化利用。
據了解,該項目實現了烏梁素海流域蘆葦的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在有效緩解當年蘆葦稈和蘆葦花腐化后對湖區造成污染的同時,也保證了第二年蘆葦的正常生長。這種資源化利用有效降低了湖區水質的治理成本。
“經過一系列治理,如今烏梁素海流域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多種鳥類在烏梁素海繁衍棲息,烏梁素海流域成為候鳥天堂。除了鳥類,這里的魚類種類也在逐年增加。”烏梁素海保護中心生態保護科科長劉雄說。
“水生植物資源化綜合處理項目的實施,在抑制蘆葦等水生植物繼續蔓延、減緩沼澤化進程、減輕內源性污染的同時,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強化了湖泊水流條件和凈化功能、改善了湖體水質和富營養化狀態,進一步提升了烏梁素海入黃水質,保護了黃河水生態安全。”劉雄說,“目前,湖區整體水質已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局部區域水質達到Ⅳ類標準。2023年12月,烏梁素海入選國家重要濕地名錄,成為內蒙古唯一入選的濕地。”
推動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記者了解到,通過水生植物資源化綜合處理項目,由蘆葦制作的無醛環保板材與相關產品將陸續發往新疆、遼寧、山東等地。據內蒙古積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丙坤介紹,公司每年可生產15萬立方米無醛蘆芯板,消耗烏梁素海蘆葦8萬噸。
水生植物資源化綜合處理項目的實施,不僅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還提高了經濟效益。據了解,今年1—7月,內蒙古積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累計生產無醛蘆芯板52898立方米,消耗蘆葦63337噸,產值達7808.92萬元,帶動就業148人,納稅80萬元。“水生植物資源化綜合處理項目每年可以減少30萬到50萬立方米的森林采伐,減少使用煤炭3000噸,減少碳排放量24萬噸左右,直接解決150人就業。”張丙坤說,項目還將增加當地蘆葦銷售收入6000萬元以上,帶動當地交通運輸、化工、包裝、服務等行業發展,真正將“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轉自《科技日報》2024年11月13日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