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挖排干(河套灌區總排干),一眨眼快過去50年呀,咱們也都成了老漢了!”馬耀中、張建業、張玉明、楊旺、孫繼明、孫振業、孫秀英幾位老人邊聊邊感嘆,他們是49年前一起開挖河套灌區總排干的“戰友”,時間如梭,一轉眼當年的年輕人現在已年過古稀,他們時常小聚,聊工作、聊生活,但在眾多話題中,永遠繞不開挖總排干這個話題。這個話題好像說多少遍都說不厭。幾杯清茶下肚,老人們的思緒又回到49年前那場“戰斗”中去了。
全民總動員 大戰總排干
1975年,原巴盟盟委決定帶領全盟15萬干部群眾在極其艱苦惡劣的條件下,冒著嚴寒、肩挑人扛,開挖疏通200多公里的總排干溝。當時馬耀中、張建業、張玉明、楊旺正在原臨河縣狼山公社工作,狼山公社的任務地點在份子地紅勝大隊,前期需要派遣800人,時間緊、任務重,各大隊領到任務后便挑選了一些精干力量前往,并提前做好分工,有的負責量土方、有的負責耗房子、有的負責運輸、有的負責做飯、有的負責制土炸藥,其余大部分人則負責施工。當時很多人都不知道挖總排干有什么作用,但是大家都能積極響應號召,甚至覺得能被選上挖總排干是一種榮譽。
原臨河縣長勝公社星光村的孫繼明、孫振業、孫秀英兄妹三人也參加了總排干建設工程。公社接到任務后,先分給各村社的生產隊長,再由生產隊長號召村民參加。以家庭為單位,年齡范圍是16歲~60歲之間,首選男性勞動力,未出嫁且適齡的年輕女性也要參加。孫振業當時是星光村一社的生產隊長,他立即組織了村里幾個年輕后生和他一起去動員社員。聽到消息的哥哥孫繼明第一個支持孫振業的工作,他說他會開車,如果有需要往工地運送物資的活兒他都能干。未出嫁的妹妹孫秀英也是娘家干活兒的主力,聽到要去挖排干,她也沒有猶豫。“聽到我要去挖排干,媽媽問我,你兩個哥哥去還差不多,你去能干啥?我其實也不知道,但是就覺得能去參加這樣的工作是光榮的,就很堅定地要去!”孫秀英回憶說。
就這樣,河套大地上出現了“黨政軍民齊動員、四級書記帶頭干、五級干部上前線、男女勞力齊參戰、全民大戰總排干”的震撼場面,譜寫了一部河套人民戰天斗地、氣壯山河的壯麗詩篇。
任務分工明 鉚足力氣干
為了不影響農業種植和收獲,總排干建設工程選擇在11月份秋澆后進行,河套地區的11月,天氣逐漸寒冷,在總排干建設的工地上,卻是一番熱火朝天的奮斗場面。
開工之初,公社干部首先要到工地附近的村民家中“耗房子”,即為工人安排住處。為了安全,單身的年輕女工盡量住在村民家中,有的住在炕上,炕上住滿了就住在地上。因為工人數量多,村民家中無法全部容納,大部分男工人就住在棚圈里,他們把羊圈、豬圈進行簡單加工,搭一個頂棚遮風避雨,再簡單鋪一點自己帶的被褥,就是工人們的宿舍了。“條件好點兒的還能給生個火爐子,條件不好的那就是硬挨凍了。”馬耀中回憶道。
開工之初,由于天氣寒冷,如果只靠人工鑿挖,則需要費很大力氣才能挖出工作面,而且可能一夜之間又出現20厘米左右厚度的凍土層,即使用再鋒利的鐵鍬也挖不動,用鎬砸也是一砸一個白印,無濟于事。最后,只能由公社組織一部分工人,利用硝銨、木屑、柴油等原材料炒制成土炸藥,用大錘、鋼釬等工具在凍土層上打孔,填入炸藥將凍土層炸開,再將炸開的土塊一一搬走或裝籮筐運走,最大的土塊有一個成年人的背部那么大,這套程序便是挖排干的第一步。
“負責爆破的工人每天要比其他人更早一點兒出工,一般是在凌晨4點多就得摸黑走到爆破點,再用電石燈照明開始爆破。電石燈可是最初給挖總排干工地上帶來光明的‘功臣’呀!”張建業說。由于條件有限,不是人人都有安全帽,為了保障安全大家就用紅柳筐代替安全帽,爆破過程中也需要通知大家回避,不然一爆破,凍土塊、爛泥滿天亂飛,爛泥崩滿臉,凍土塊砸了腰、腿,就會發生傷亡事故。
在另一頭的工地上,孫繼明的工作是挖排干第二階段——抽水。炸開的凍土層經人工開挖后,達到一定的深度便會出現地下水,需要先把工作面上的水排出去才能繼續深挖。那時候沒有供電,抽水機靠柴油機發動,先用抽水機抽掉大部分的水,再用水桶等將抽水機抽不干凈的余水和冰茬兒清運出去才能接著挖,再挖出來的也是連泥帶水的,甚至是和著冰的泥塊,人們就稱這為“挖水方”。抽水是從最深處抽,這樣可以暫時將地下水位降低,否則水再凍成冰還得用炸藥炸開。
完成抽水后,就要靠人工把渠道里的土方擔出去,這便是孫秀英的工作,主要用扁擔挑送兩筐的泥沙或濕土塊,泥水會從筐縫里滲出來,稀稀拉拉地灑一道,挑擔的小道上到處是白色的薄冰,為了提高效率,大家會把舊衣服鋪在籮頭里,減少滲漏。他們挑著沉重的擔子在冰面和凍土塊上深一腳淺一腳地走著,而且從渠底擔上去走的都是上坡路,本來在冰面上上坡就已經很困難了,再往渠背上挑就更加艱難了,所以需要靠3~4人合作完成擔土,也就是當地方言所說的“三倒擔”“四倒擔”的方法。“來工地時候隊里給了5塊錢讓我們購買物資,我就用2塊5買了一雙耐磨又防水的膠鞋,準備干營生的時候穿,剩下的錢留給父母親了。”孫秀英說,但是當時,這樣的膠鞋是非常珍貴的,她始終沒舍得上腳,就穿著“毛嘎登”在泥水里作業,潮濕的泥土經常會把鞋打濕,再加上泥土中的水分浸濕了擔子,讓擔子自重加大,擔土就更加困難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好多人都患上了風濕病,孫秀英也不例外,年近70歲的她常常笑著說:“年輕時候干活兒不怕凍不怕累,這老來老腿也羅圈了,這都是當年挖排干留下的特殊印記啊!”
條件雖艱苦 精神常富足
挖總排干的歲月雖然很辛苦,但回憶起來是甜的,人們的精神世界非常富足,上到盟委、政府,下到生產小隊,都想各種辦法鼓勵大家。時任盟委書記的李貴也參與到挖總排干的工作中,群眾們稱贊道:書記帶頭干,群眾跟上干得歡。為了發揮榜樣的力量,讓各地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好多工地附近都設有廣播站,哪個工地的哪個人干得好,就會被選樹為典型,在各工地的廣播站里播放他的先進事跡……很快,在總排干建設工地上,一股“橫下一條心,大干一冬春。排除萬難,挖通排干,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浪潮掀起來了。
“我去挖總排干時是20歲,我和我的好朋友都是共青團員,當時生產隊就鼓勵大家,誰要干得好就能‘火線入黨’,于是我們就越干越有勁,都想早日向黨組織靠攏,最后,我這個好朋友表現最好,她就在那個特殊時期成為黨員了。”孫秀英回憶道。生產隊也盡量把好的食材拿到工地上,優先做給參與干活的人吃,平時在家只能吃點紅薯干、豆餅之類的粗糧,在工地上,公社會定期宰豬,做成豬油白菜湯,有時候還能吃上白面饅頭和黃米糕。那時候大家心思很簡單,白天就是認真干活兒,晚上閑下來了就唱唱歌、聊聊天,大家都覺得應該向干得好的人學習,從來也沒有攀比心和嫉妒心,所以也處出了真感情。一起去挖排干的有一個16歲的男孩,相處久了孫秀英覺得他就像自己的弟弟一樣,每次吃飯時都會招呼他打飯,甚至把自己的分一部分給他吃。
在張玉明和楊旺的記憶中,那一年給他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還是元旦的那頓餃子。元旦前夕,狼山公社通知各生產隊組織家家戶戶包餃子,包好的餃子冷凍后統一拿到工地煮給大家吃。“我從來沒吃過那么好吃的餃子,因為是不同人家包的,有的是黃蘿卜餡兒的,有的是豬肉餡兒的,還有羊肉餡兒的,團圓時刻能在工地上吃到家里的味道,真是非常感動!”張玉明說,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吃完餃子后干勁兒更足了,工地上有群眾自發編曲,表達內心的喜悅:一層層紅泥,一層層沙,挖不完總排干不回家!
建成生命線 奮斗永不息
為了不耽誤來年春種,總排干的建設工程必須在春節前后完成,所以必須延長每日工時,晚上也施工。條件好一些的地方接上了電燈,條件不好的就用煤油火團照明,河套大地上再次掀起了夜戰總排干的“戰役”。終于,臨近春節時,總排干疏通擴建工程基本結束了,剩余的星星點點尾留工程,待來年開春凍土消開再施工。1976年1月20日,原巴彥淖爾盟慶祝疏通總排干竣工大會在臨河召開,參加大會的有6000多人,人數之多、規模之大,巴彥淖爾歷史上從未有過。臨河縣的狼山公社率先完成建設任務,作為先進單位代表在大會上作了發言。“當時我正在狼山公社從事秘書工作,我們的張書記代表狼山公社上臺發言,我們感到無比自豪!現在那份發言稿還保存著,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馬耀中說。1975年的那個冬天,巴盟各級領導的心和群眾貼在一起、汗和群眾流在一起,就是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大家保持高昂的士氣,提前完成了這個龐大的工程,而對當時的人們來說,一個印著先進字樣的搪瓷水杯、一面印著獎狀的鏡子就是最好的獎勵。
與此同時,由各旗縣自己負責組織施工的二排干溝、三排干溝、四排干溝、五排干溝、六排干溝、七排干溝、皂沙排干溝、義通排干溝、八排干溝、十排干溝等也疏通了,這使得河套灌區基本上實現了有灌有排,灌區的年排水量增長了3倍,糧食總產量第二年就增長了近9萬噸。
今年93歲高齡的高加壽老人是杭錦后旗第三中學的退休教師,他當年曾帶領兩個班的學生參與到開挖二排干溝的工程中。雖然工程量相比總排干建設小了很多,但師生們毫不懈怠,也是本著“比誰干得好,比誰干得多”原則加大馬力干。那一年的深秋雨水多,基本連續一個月都在下雨,但這絲毫不影響大家的工作熱情,遇到小雨則繼續工作,遇到大雨才會暫停。同學們住的是學校的教室,有的睡在拼起來的課桌上,有的睡在教室的地上,但是大家仍然干勁十足,無人叫苦。高老師記得班上有個十五六歲的男孩叫侯鐵華,他是最能干的一個,在他的帶動下,班里的好幾個小伙子開始比拼,越干越有勁,很快就完成了建設任務,而當時能獎勵侯鐵華的就是多吃一個饅頭的“特殊待遇”了。
如今,河套灌區以總排干溝為骨干的排水系統日臻完善,先后建成了總排干溝1條、干溝12條、分干溝64條、支溝346條、斗農毛溝約1.73萬條,全長10534千米,現控制排水面積1138萬畝,控制沿山山洪排水面積1.33萬平方千米,是全國控制排水面積最大的農田排水系統。2014年之后,總排干又承擔起了為烏梁素海實施生態補水、改善水生態環境等重要職能。運行以來,總排干累計排入烏梁素海水量約245億立方米,排鹽近4063萬噸,對控制河套灌區地下水位、防治土壤鹽堿化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全市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乃至巴彥淖爾市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河套灌區的生命線。而對于當年參加過總排干開挖的人們來說,那段記憶可能是他們成長歷程中最無法忘記的一段特殊經歷,當年只是想著要響應號召,“干”字當頭,不講困難講革命,不講條件講干勁,在“干”中創造條件、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風雨數十載,彈指一揮間。總排干,是河套人民共同創造的寶貴財富。如今,敢想敢干、苦干實干、干成干好的河套水利精神更成為了巴彥淖爾一座不朽的豐碑。當我們再次凝視日新月異的河套灌區,戰天斗地的奮斗精神已經深深融入河套人民的骨髓,這種精神正在傳承給新時代的河套水利人,他們勤于思考,大膽實踐,正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擔負起新時代水利工作的神圣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