磴口縣地處黃河“幾字彎”頂端,是“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主戰場和前沿陣地。近年來,磴口縣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考察巴彥淖爾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推廣新時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快生態治理保護,切實挺起縣域經濟綠色發展的脊梁。
收獲
梭梭嫁接肉蓯蓉
全員行動 植樹造林改善生態
為全力打好“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磴口縣采取多種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到防沙治沙工程中,改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構建生態安全屏障。
俗話說“冬生根,春長芽”。初冬時節,作為一名磴口人,機關干部王瑞又一次和本縣千余名黨員、干部、群眾、志愿者義務來到烏蘭布和沙漠生態治理區,參加磴口縣打贏黃河“幾字彎”攻堅戰2024年冬季千人植樹大會戰。鏟土、挖坑、放苗、埋土、踩實,她同大家在茫茫沙漠植下一簇簇一行行新苗,為更好地治理沙漠、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編織著一道道綠色長廊。“經過70多年的不懈努力,磴口縣在防沙治沙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逐漸形成了新時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今天,我很高興來參加義務植樹,為烏蘭布和沙漠生態環境變得更加綠意盎然作出一份自己小小貢獻。今后我將繼續傳承和發揚老一輩治沙人不畏艱辛、久久為功的精神,主動參與到生態治理活動中,將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得更加牢固。”王瑞說。
植樹
近年來,磴口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擦亮生態發展這張名片,鼓勵大家積極參與到全縣的生態治理中。磴口縣不斷加強部門聯動,每逢春秋植樹造林時節,磴口縣委政府通過發出倡議、公益宣傳等方式,號召廣大干部群眾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形成“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社會協同”的治沙造林多元投入機制。 通過采取“誰投資、誰治理、誰受益”以及允許繼承、轉讓和長期不變的政策,鼓勵農牧民在房前屋后、渠旁路旁植樹造林,通過千家萬戶造林帶動農戶育苗、引進新品種、發展林果產業,為全民義務植樹注入新活力。新中國成立以來,磴口縣共計義務植樹8.98萬畝、8168萬株,黨員林、統戰林、民兵林等義務植樹基地星羅棋布,在全縣營造了全民參與治沙、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秀美家園的良好氛圍。同時,建成了聞名全國的308華里防沙林帶,實施了京津風沙源二期工程、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內蒙古西部荒漠綜合治理項目等生態治理工程,在210萬畝的烏蘭布和沙漠上寫下了生態建設的華美篇章。
75年來,經過磴口人的不懈努力,烏蘭布和沙漠東緣已向西撤退15至25公里,累計治理烏蘭布和沙漠210多萬畝,全縣林草覆蓋度由新中國成立初期0.04%提高到目前的37.2%,重度沙化土地減少78%,向黃河年輸沙量降低94.7%,真正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科技賦能 壓沙治沙降本增效
為筑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磴口縣蒙晟公司全面貫徹落實自治區關于“善于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努力把治沙成本降下來,把治沙產業鏈建起來”的要求,在光伏+生態治理項目中,創新開展了價格低廉、適用性強的本地壓沙材料試驗示范工作,探索推出利用本地麥草壓沙節本增效新模式,在作業效率、成本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壓沙
精打細算,降低治沙成本。蒙晟公司作為磴口縣縣屬國有企業,一直以來肩負著推動當地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重任。磴口縣有大面積的小麥種植,當地麥秸資源豐富,以往農戶秋收后大多將秸稈作為柴草還田、丟棄,甚至“燒荒”處理,不僅沒有創造經濟價值,還造成了大氣污染。蒙晟公司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探索創新壓沙材料舉措。在工程固沙中,按照“就地取材”的思路,通過深入調研和科學分析,決定在縣內直接用與稻草特性相似的本地麥草用于工程固沙材料,實現本地壓沙材料資源化利用。通過對比,麥草沙障與稻草沙障在網格狀布設、草方格大小(1米×1米)、畝均用草量(0.3噸)等方面基本一樣,但麥草沙障材料費(255元)較稻草沙障(360元)畝均節約105元,這不僅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成本,而且麥草壓沙相比稻草不僅壓沙更具優勢,還能保證壓草材料的及時供應。縣內直接收購麥草的舉措,大大降低了工程固沙的成本。經核算,成本降低約 20%。這使得有限的資金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大規模開展工程固沙提供了保障。
麥草壓沙
科技創新、提高治沙成效。蒙晟公司擁有一支專業的技術團隊和先進的設備,他們不斷進行技術研發和創新,為工程固沙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為解決小麥機器收割、導致麥草較短無法作為壓沙材料的問題,通過改裝收割機,降低小麥收割茬口,使得小麥秸稈長度增加。未改裝前小麥收割茬口通常在20厘米左右,改裝后收割茬口降低至10厘米,秸稈長度由原來的30厘米增加到50厘米。這一創新舉措大大提升了工程固沙效率,原本每畝地需要 300公斤~350 公斤普通麥草才能達到的固沙效果,現在只需250公斤~300公斤改裝后的麥草即可實現。在收割成本不變的情況下,讓平日里不起眼的麥草成為磴口縣打好黃河“幾字彎”防沙治沙攻堅戰的“利器”,實現麥草變廢為寶,變“柴”為“財”。
聯農帶農,促進惠農增收。運用市場化手段提升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服務群眾水平,做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2024年,蒙晟公司儲備本地壓沙麥草3000噸。今年計劃繼續購置本地壓沙材料(麥草、蘆葦)0.9萬噸~1.2萬噸。麥草的收購也為當地農民增加了額外的收入來源,以每畝地產麥草200公斤計算,每公斤麥草收購價為0.85元,農民每畝地可增收100元,促進了鄉村經濟的發展,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變“生態包袱”為“綠色財富”。
科技賦能、降本增效。蒙晟公司在生態治理工作,將持續加大科技創新,不斷探索更多防沙治沙節本增效治理新措施,不斷提升生態治理的技術水平和治理效果,為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多點發力 產業聚能黃沙生“金”
磴口縣作為黃河流域重點生態圈的前沿陣地,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多年來,磴口縣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一代接著一代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積極探索和不斷創新實踐中繼續拓展新時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切實挺起了縣域經濟綠色發展的脊梁。
打造光伏治沙產業樣板。治沙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有堅強的組織領導、廣泛的民眾參與、適用的技術創新,更需要有多元的資金投入。多年來,磴口縣委政府將“光伏+生態治理”項目作為全縣重點工作推進實施,力爭“十五五”早期,全縣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1400萬千瓦以上,光伏治沙面積達到43萬畝以上,全縣沙產業產值達到160億元以上,全力打造新能源創新發展新高地。日前,筆者走進磴口縣蒙能85萬千瓦光伏項目區,一大片一大片深藍色的光伏板猶如藍色的海洋鋪展在大地上。它“肆意”地吸收著陽光,源源不斷地將光能轉化為電能,展現著自己的“清潔能源”魅力。
光伏+生態治理
光伏治沙的核心是將發展光伏與生態治理相結合,光伏板上發電、板下種植適宜當地生長的沙生灌草植物。據介紹,蒙能能源有限公司磴口縣85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項目采用“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治沙改土、帶動鄉村振興”四位一體發展模式,拉寬光伏板間距至12米,抬高光伏板高度至1.8米,在光伏板間栽植梭梭等抗旱節水沙生灌木,后續接種肉蓯蓉。這樣的科學搭配,可以推動光伏發電+沙漠治理+沙草產業協同發展,實現一地多用、高效利用,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打造特色農業新樣板。沙漠土地資源、光熱資源、風能資源、生態資源富集,是發展特色有機產業的寶貴資源。在保護沙漠生態環境的同時,磴口人立足自身優勢,積極轉換思維,系統治理,逐步走上了“以治促用、以用促治”的產業治沙道路。特別是在特色農產業布局推廣中,選育和推廣優質飼草新品種,有機牧草、肉蓯蓉、中草藥材、特色林果等種植面積達到60萬畝,促進釀酒葡萄、肉蓯蓉、華萊士瓜、番茄、糯玉米等有機產品精深加工,建成規模化奶牛養殖場56座,讓更多“沙生產品”優質優價、享譽全國。內蒙古王爺地蓯蓉生物有限公司多年來在沙區種植梭梭林2萬多畝,在治理沙漠生態的同時,在梭梭林、四翅濱藜等沙生植物根部接種肉蓯蓉。目前,已研發生產的肉蓯蓉茶、肉蓯蓉飲品等系列產品年產值達1億元。今年春季,該公司出動50余名工人,在種植基地種植文冠果總計4萬多株。種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目前已有90余家企業“搶灘登陸”烏蘭布和沙漠,有機種植養殖業、特色林果業、中草藥材等沙產業蓬勃興起。
打造全域旅游產業樣板。磴口縣地處河套源頭,東依黃河、北靠陰山、西鄰烏蘭布和沙漠,素有“七沙二山一平原”之稱。該縣黨委政府依托縣域內“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旅游資源優勢,突出沿沙、沿河、沿山三條生態旅游路線,納入黃河文化旅游帶,鞏固提升雞鹿塞、納林湖等景區品質和地域品牌影響力,改造提升黃河三盛公水利風景區,建成烏蘭布和沙漠生態博覽體驗區,形成龍頭帶動、全域發展的生態旅游新格局。“在大漠里滑沙沖浪、在沙灘上欣賞沙雕藝術展、到田間地頭體驗休閑的農耕采摘……每逢節假日,磴口縣沿沙、沿湖、沿河等各旅游路線都會吸引大批游客前來。”磴口縣旅游服務中心主任袁瑞瓊說。
磴口縣立足地域文旅資源優勢,打通“吃住行游購娛”各要素環節,持續做好“旅游+”“+旅游”文章,打響文旅品牌。截至今年10月,全縣共接待游客142.44萬人次,同比增長17.12%,國內游客總花費5.16億元。
好生態帶來好生活。現如今的磴口百鳥成群、綠樹成蔭,道路寬闊、產業興旺,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