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底,鑒于河套地區農運特別是軍運工作的迅猛發展,中共臨河特支書記王森到北平向中共河北省委匯報了工作。省委決定派巡視員楊一帆到臨河視察。為加強臨河黨的工作,省委又派閻定礎、魏思文到臨河協助王森工作。
1933年4月,楊一帆來到臨河。在王森陪同下,深入農村40多天,參加了各地的支部和窮人會的會議,聽取了情況介紹。經過考察,他認為臨河黨的組織發展較快,已經有了比較好的群眾基礎,特支的組織形式已不能適應客觀形勢發展的需要,建議迅速建立縣委。
5月23日,中共臨河特別支部在楊六十五圪旦召開黨員代表會議,楊一帆主持會議,王森代表特支作了工作報告。會上選舉產生了中共臨河縣委,王森任書記,閻定礎任組織委員,侯進國任宣傳委員,張魚子、李四任農運委員并負責窮人會的工作。縣委專設兵運小組,魏思文任兵運小組組長,列席縣委會議。臨河縣委成立后,對全縣黨組織進行了整頓,繼續大力開展屯墾軍的工作。祥泰裕起義失敗后,屯墾軍中的黨組織慘遭破壞,地方黨組織也受到嚴重影響,閻定礎、魏思文等相繼轉移。10月,縣委增補楊子華接替閻定礎任組織委員。年底,楊子華也轉移,離開河套。
1934年,中共臨河縣委直屬中共綏遠省特委領導,并負責向河北省委和中共駐北方代表孔原匯報工作。3月,中共綏遠省特委書記劉仁到臨河視察工作,決定霍士奎任臨河縣委組織委員。6月,中共河北省委調王森回北平,派王逸倫來臨河工作。王森調離后,霍士奎任中共臨河縣委書記,侯進國任組織部長,王逸倫任宣傳部長。8月,霍士奎在陜壩病故,王逸倫接任縣委書記,侯進國仍任組織部長,張五接任宣傳部長。
1935年4月大順城慘案后,王逸倫轉移,侯進國代理縣委書記。臨河縣委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1936年6月,侯進國、劉進仁前往綏包等地尋找上級黨組織未果。
從1933年5月中共臨河縣委成立以來,臨河地下黨組織又新建了行唐臺子支部、楊滿圪旦巴拉亥支部、繡花堂支部、山淖爾支部、河務口支部。支部由16個發展到21個,黨員發展到18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