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平原地處祖國北方,自古以來就是移民之地。在漢武帝時期,大臣主父偃向武帝上疏,“盛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內省轉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漢武帝接受這一建議,當年即置朔方郡和五原郡,遷徙10萬人戍邊,拓荒墾殖,發展農業。
清末民初,晉陜甘寧等地的移民走西口到河套安家落戶,生兒育女,當地人以寬廣博大的胸懷接納了他們。歷經戍邊出塞、人口遷移、移民墾殖,中原地區的農耕技術、民俗習慣、風土人情等逐漸融入以游牧為主的河套地區。
千百年來,南腔北調的人們聚居在河套這片沃土上,語言交匯融合,演變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河套方言,也稱后套方言。其中,河套人經常使用的諺語,幽默詼諧、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有著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日常生活中,住在一個村莊的人們總是相互依存、相互幫助,正如河套人戲說的那樣,“人跟人活了哇”“人不是垛住門活了”。這方面有諺語,如“抬頭不見低頭見”,意為人們聚居在一起總有見面的時候,應該和諧相處,不要因鬧別扭而不好意思見面。還有“生處好掙錢,熟處好過年”,意思非常明了淺顯。人們對鄰里關系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認識。俗話說,“遠水解不了近渴”“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親不親,故鄉人”。如果一戶人家發生天災人禍,遠路的親戚不一定能幫得上忙,但鄰居就不一樣了,可及時伸出援手救急,甚至可救人性命。河套人對自己的名聲看得很重,“人活臉,樹活皮,墻頭活的一把圪渣泥”“人過留名,雁過留聲”,這些諺語也促使人們行善積德、奉獻社會,活出自己的人生價值。
河套人很注重團結,有諺語說“一人拾柴火不旺,眾人拾柴火焰高”,意思是眾多人都往燃燒的火里添柴,火焰就必然很高。相反,“三家四靠,倒了鍋灶”“麻繩專挑細處斷”,麻繩是好多根細的繩子擰成的,越細的地方說明繩子越少,自然越容易斷,這用來比喻人也一樣,如果人們不注重團結,不擰成一股繩,很容易出現薄弱環節被敵人攻破,生動地道出了團隊協作、合作共事的重要性。
河套人勤勞淳樸,懂得勤儉持家,不鋪張浪費,特別是老一輩人,經歷了貧窮的生活,過日子精打細算。他們時常掛在嘴邊的是,“過日子不得不仔細,待人不得不大氣”“出門走路看方向,穿衣吃飯看家當”,這也是告誡子女們走路要看清方向,穿衣服和吃飯要看家里的生活情況。“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際在于晨”,意為凡事都應早謀劃、早行動、早落實,才會有收獲,否則就印證了那句話:吃不窮、穿不窮,計劃不到一世窮。“歪嘴葫蘆拐把瓢,品種不好莫怪苗”“三年學個買賣人,一輩子也學不成個莊戶人”,這道出了種地的不易。過去,河套男人在外面跑逛、在田地里勞動,掙錢養家,女人則在家相夫教子、洗衣做飯、洗鍋喂豬等。在這方面,諺語有云:“不怕耙耙沒齒齒,就怕匣匣沒底底。”河套人把男人比作“耙耙”,把女人比作“匣匣”,意思是不怕男人掙不回錢來,就怕女人不會存錢過日子。
河套人也很注重養生。“家財萬貫,不如蘿卜就飯”“寧可無肉,不可無豆”“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白菜吃半年,醫生享清閑”……這些老祖宗總結出來的飲食養生法,至今仍被人們實踐著。
一代又一代河套人孝敬長輩,并教育子女孝老愛親,因為他們深信“孝敬老人天降福”。這方面的諺語頗多,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即家里有個老人,就如同有個寶貝,能給全家帶來人氣、福氣。“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子不知父母恩”,意思很淺顯,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會真正懂得父母的恩情。
流傳在河套大地上的諺語豐富多彩、包羅萬象,這種植根于民間的文化形態具有鮮活的生命力,經常被人們引用,并在傳承中發展和創新,教育影響著人們見賢思齊、崇德向善,彰顯著豐厚的河套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