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臨河區雙河鎮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全鎮各項工作的主線,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全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講好村史故事
說到自己在村史故事搜集整理過程中的經歷和收獲,該鎮干部劉慧茹說,有時候僅僅是為了弄懂一個詞意、弄明白一個地名的由來、搞清楚一個時間節點,就要走訪很多人、翻閱大量資料,各種查證、多方比對、反復核實。與此同時,也會常常被勤勞智慧的河套人民不怕困難、戰天斗地、團結奮斗的精神深深震撼和感動。
搜集整理村史故事是雙河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抓手之一。今年4月份開始,鎮里安排4名選調生共同負責該鎮16個行政村村史故事的搜集整理,通過入戶走訪老黨員、老干部,搜尋老物件、老照片,探尋致富能手、模范人物等方式,深入挖掘雙河鎮各村村史,了解村莊發展歷史沿革、各族群眾奮斗歷程,搜集民族團結、防風治沙、開挖總干渠和總排干、團結致富等故事。這對于沒有多少農村工作經驗的年輕干部來說,是挑戰也是考驗。工作中,他們首先要學會走近群眾、了解群眾、融入群眾,學習如何跟村組干部和老百姓打交道,遇到困難還得會在實踐中找方法。該鎮干部任智慷說,那些辛苦付出如同磨礪心智的砂石,都成了這次探索之旅最真實的見證,陪伴他在汗水與疲憊中成長,并且收獲滿滿。
講好民族團結故事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草原英雄小姐妹’。以前上學的時候也聽過這個故事,但對于故事主人公之后的學習、成長、工作和生活經歷卻一無所知。通過這次微課堂學習,才知道了很多后續的故事。”雙河鎮干部韓紫怡說,“原來,‘小姐妹’龍梅、玉榮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雙雙上了學,龍梅還參過軍,后來全都成長為干部,在自己的崗位上為祖國建設繼續貢獻著力量。相信她們的精神也將鼓舞、激勵和影響我們這一代人。”
雙河鎮“民族團結故事微課堂”是該鎮為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助力“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創建工作順利推進而開設的。微課堂每周舉行兩次,利用例會時間進行。由領導班子成員和黨員干部帶頭,輪流走上講臺,深情講述歷史上、書本上、身邊的民族團結進步故事,用生動鮮活的故事滋潤人心,凝聚廣大干部團結奮進力量。目前,已舉辦24期。此外,該鎮還培養專業講解員,依托進步村全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圍繞進步村民族團結進步故事,為各級黨員干部提供講解服務。目前,服務人數已達450人次。
講好發展故事
味道香濃的酸奶、營養豐富的奶皮子、乳香濃郁的“胡乳達”……在雙河鎮馬場地村黨支部領辦的鑫河灣農牧業專業合作社,奶食品加工車間里的工人們正在進行奶皮、奶酪、奶花等奶制品的制作生產。
馬場地村轄4個村民小組,有常住戶161戶369人,2017年被評為“自治區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為了讓民族特色成為全村產業發展的優勢,2023年,馬場地村建立“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成立鑫河灣農牧業專業合作社,以制作純手工奶制品為營銷模式,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同時也讓各民族黨員群眾更加團結,齊心協力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雙河鎮,作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引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點燃的不止馬場地一個村。該鎮躍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開辦了種雞育雛場;團結村盤活村集體閑置資產,開辦了膠帶廠,通過村黨支部與物流、快遞公司簽訂單,村集體收入突破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