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7tjqz"><table id="7tjqz"></table></track>

      1. <video id="7tjqz"></video><u id="7tjqz"></u>

        <acronym id="7tjqz"></acronym>
        1. <input id="7tjqz"><table id="7tjqz"></table></input>
        2. 推進北疆文化建設之書寫河套文化篇章丨致敬河套大地上的挖渠人
          發(fā)布時間:2024-12-03 11:42:13 通訊員:云楚涵 編輯:喬萍 來源:巴彥淖爾日報

            河套灌區(qū)完善的七級灌排配套體系就像人體的動脈和靜脈,既保障了河套的農(nóng)業(yè)用水,也實現(xiàn)了排鹽降堿,降低地下水位。“最美家鄉(xiāng)河”二黃河(河套灌區(qū)的總干渠)就是輸水大動脈,河套灌區(qū)的生命線總排干就是退水靜脈。它們協(xié)同作用讓河套的灌溉面積增加到如今的1154萬畝,使河套灌區(qū)成為全國三個特大型灌區(qū)之一。

            近日,《追尋河套記憶·聆聽水利故事》專訪組迎著冬日的朝陽,一路來到五原縣義和渠邊的一個村莊,探訪曾經(jīng)參與過開挖總干渠和疏通總排干的趙氏兄弟,聽兩位老人講述幾十年前的挖渠故事。

            1958年,為了建成一首制灌區(qū)的配套渠系,巴盟盟委號召全盟各族群眾打響了西起三盛公水利樞紐東至包頭市西郊,全長230公里的開挖總干渠的戰(zhàn)役。河套大地上的適齡青壯年紛紛響應號召,投入到開挖總干渠的戰(zhàn)役中。這一年,家住五原縣同心泉村剛滿20歲的趙旭作為家中的老大也參與了這場戰(zhàn)役。

            1975年,由于沒有配套的排水系統(tǒng),有灌無排導致地下水位急劇上升,土壤鹽堿化嚴重影響著河套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了治理土壤鹽堿化,巴盟盟委實施了疏通擴建總排干工程,那一年的總排干工地上出現(xiàn)了“四級書記帶頭干、五級干部上前線、男女勞力齊參戰(zhàn)、全民大戰(zhàn)總排干”的壯觀場景。這一年,趙旭已經(jīng)37歲,他和20歲的弟弟趙新維一起參與了總排干的疏通擴建。

            “雖然我和我哥年齡差的挺多,但我們兄弟兩個都挖過不少渠。河套這地方的老一輩沒有幾個沒挖過渠的,不僅我們兄弟倆,我們家的兄弟姐妹都參與過。”說起挖渠的往事,已經(jīng)70歲的趙新維記憶猶新。

            “我挖過的渠可多了,二黃河、總排干、義和渠、沙河渠。”已經(jīng)86歲的趙旭老人回憶年輕時的挖渠經(jīng)歷。“1958年開始,我連續(xù)兩年都去挖了二黃河,頭一年先去了頭道橋,當時背著鋪蓋、拿著籮頭,坐上免費的運送貨物的火車就去干活兒了,一去就是3個多月。第二年,離得近了,我去的劉召,我們村里一群人擔上行李走了一天才到的。”老人介紹說。

            總干渠開挖那會兒,隊里會把省下來的肉拿到工地上,給干活兒的年輕人吃,即便如此,吃肉的機會也是寥寥無幾,大多數(shù)時候,人們吃的都是迎著黃風燜出來的糜米飯,老人笑稱這是“硬飯”,因為飯里的沙子咬著都會咯噌咯噌地響。

            讓老人記憶最深刻的還是“住”。挖總干渠時,遠離村莊,大家只能在灘里搭簡易帳篷,在地上鋪些麥草和自己帶的舊鋪蓋,直接睡在地上。就是這么惡劣的住宿條件,為了趕工期,每天天不亮工友們就全起床干活兒了,中午吃口飯,不休息,一直干到晚上十二點,夜晚施工的時候,工程上會點上僅有的幾個煤油燈,大家在工地上還會進行競賽,看看誰干得又快又好。競賽獎勵就是第二天可以多吃點兒“硬飯”。

            聊起年輕時挖渠的事兒,這位已過耄耋之年的老人有說不完的話:“我挖過那么多渠,總干渠算是最難挖的,供水需要渠背,排水需要渠壕,60多米的開口,加上20多米的焊臺,再加上冬天全是凍土,擔上一擔土,腰都直不起來。”聽到哥哥提起挖渠要領,趙新維接著說:“確實是這樣,在挖總排干時,我們拿著類似木匠用的靠尺一樣的木頭棍子平坡,這樣渠不僅能挖好,還美觀。干這個活兒就是要腳步碎點兒,腿快點兒,多想點兒辦法才能干好。”

            因為家里孩子多,作為男丁,趙旭、趙新維兄弟二人總想著要多干點活兒,多賺點兒工分,讓家里的兄弟姐妹們吃飽飯。趙新維曾經(jīng)在總排干的工程上干了整整一年,賺了足足720個工分。70年代,生活條件已經(jīng)有了很大改善,這次到工程上干活兒,兄弟二人坐的是隊里提供的四輪車。這一次他們住進了總排干兩岸的居民家里,但11個人只能睡在僅有七尺寬的炕上。趙新維說:“不僅僅是炕上,地上、羊圈、涼房,甚至是喂牛的槽子里也都睡著人。”

            在缺少機械的年代里,樸實的河套人民就是靠鍬挖肩挑小車推完成了這不可思議的壯舉。農(nóng)民、工人、老師、學生、干部全都在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趙旭兄弟二人疏通的這一截總排干,有很多紅泥,紅柳籮頭的縫隙不一會兒就沾滿了泥,冬天一凍,一個籮頭能有20多斤重,紅泥黏性大,還不好傾倒。為了方便干活兒,趙新維就自己焊了兩個“鐵籮頭”。“用鋼筋焊一個大圓,一個小圓,中間焊接起來,就變成了鐵籮頭,紅柳籮頭一敲就爛,這鐵籮頭就耐多了。”老人邊說邊比劃,介紹著他的小發(fā)明。為了攻克紅泥難題,大家還會把麻袋披在背上,拴在脖子上和腰上,一鍬下去挖起來幾十斤重的紅泥裝在麻袋上,這樣既不會掉下去,又不容易粘泥。

            “我挖過很多條排干,還挖過紅圪卜。”趙新維說,“挖紅圪卜是最辛苦的。”“對,紅圪卜主要是缺水。”趙旭老人接著話茬說。“烏梁素海邊上的紅圪卜怎么會缺水呢?這里可是河套地區(qū)排水大通道的水龍頭。”我們好奇地問。趙新維老人介紹說:“現(xiàn)在是水龍頭,過去是河套地形最低的地方,地下水鹽堿含量高,挖兩鍬就可以挖出水來,但是這水又咸又苦,完全不能喝。當時工地上只有一輛驢車,要到8里外的地方拉水,拉回來的水還要一個大隊一個大隊的分,每天分到的水勉強夠吃飯、喝水。吃完飯,沒水洗碗,大家就把碗往沙子里一埋,筷子插進去。再吃飯時拿出來把碗筷在膝蓋上蹭蹭,就算是洗碗了,因此,吃飯時候免不了就點沙子。當時,不僅飯里有沙子,晚上睡覺也就著沙子。工程附近沒有村子,我們就在渠背上挖坑洞(像農(nóng)村的山藥窖),里面挖上炕,坑口搭上椽子,鋪上點兒麥草,就這樣和衣而睡,早上起來嘴里全是沙子。要是晚上點會兒煤油燈,鼻子里也全是黑煤油。”

            即便如此,回首過去的辛勞,趙新維說:“人就是累一天,忘一天。”那些年每年春天,趙旭都要到白銀赤勞去撈渠口,讓黃河水順利流入義和渠。挖通渠口,黃河水源源不斷地進入渠道,附近村里的魚塘在那些年都不用放水,靠著滲水就可以養(yǎng)魚。自從開挖了總干渠,疏通了總排干,趙旭兄弟倆所在的隊耕地增加了1000多畝。“我們旁邊的隊,過去只能種1000多畝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4000多畝地了。”說起這些年的變化,趙旭老人十分欣喜,“現(xiàn)在有了節(jié)制閘,到了合適的時候自然就可以澆水,也不用自己堵水放水,就是村里的毛渠也都有了閘門。不僅土地增加了,產(chǎn)量也逐年增長。”

            地理條件塑造著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大家一方面適應自然,一方面改造自然。數(shù)萬年前,黃河在這里彎了一道彎,數(shù)千年前這里的人們就開始用黃河水灌溉,幾百年前黃河的改道讓這里有了自流灌溉的條件,幾十年前,河套人民開始科學用水。也是這個時候,趙旭家族兩代數(shù)十口人和很多人一樣為了種好地,不怕苦、不怕累,都參與了這片土地的改造。

            “河套人民得感謝黨、感謝國家。”這是趙旭老人歷經(jīng)歲月的變遷,說出的肺腑之言。河套人民更要感謝為這片土地付出過的每一個挖渠人。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無法記住每一個為河套灌區(qū)奉獻過的人們的名字,但“榜樣”是他們共同的標簽。我們要永遠致敬河套大地上的挖渠人。


          av大片免费看中文字幕_亚洲最新无码中文字幕久久_国产一区二乱码区在线欧洲_精品久久国产老人久久综合
        3. <track id="7tjqz"><table id="7tjqz"></table></track>

            1. <video id="7tjqz"></video><u id="7tjqz"></u>

              <acronym id="7tjqz"></acronym>
              1. <input id="7tjqz"><table id="7tjqz"></table></input>
              2. 日本久久亚洲激情 | 日本无吗无卡v免费清高清 亚洲女人自熨在线视频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 | 亚洲成a人v电影在线观看 |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视频 | 日本系列变态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