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近年來,我市針對國有企業發展滯后、理念落后、核心競爭力薄弱、資產資源利用不充分等問題,深入推進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積極探索“自己干、合伙干、入股干”的實踐路徑,以獨資、合資、要素入股等方式合作的一批工程項目成功落地實施,帶動亨利工貿、通和萬匯、甘潤貿易等地區國企和民企融入產業鏈,推動產業提質增效。
找準資金點,以點擴面夯實發展底座
我市以債務融資、股權融資為主要渠道,利用基金、盤活資產、企業上市等多種渠道強化籌資能力。
緊盯政策抓好債務融資。從企業起步階段,利用政策性銀行融資成本低、還款期限長、國企準入門檻低等特點,與農發行、國開行、進出口銀行等大型政策性銀行建立合作,逐步提升銀行信用評級、改善現金流、穩定盈利,實現銀行債務融資主渠道長期穩定。同時,充分利用外部基金,對接招商局資本、平安保險、華宸信托等國內相關行業基金,補充資本金缺口。
引大聯強抓好股權融資。與晶澳科技、國能、蒙能、易大宗等企業及旗縣國企、民企等開展新能源和口岸項目的股權合作,向淮河能源等轉讓部分煤礦權益,引入各領域優勢主體共同參與產業建設。利用自有基金公司,籌劃設立內蒙古國鑫開源股權基金等私募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做大基金資金池。在引入資本的同時,實現項目投資收益和基金管理費的雙重收益。
立足實際抓好保值增值。盤活閑置資產,在實現保值增值、合理收益的前提下公開掛牌轉讓。積極推動新能源、口岸板塊借殼上市,實現資本迅速擴張。
利用資源面,以資引資拓寬發展路徑
立足優勢資源,我市著力以資源引資本,實現資本和資源的良性互動,不斷拓寬企業發展路徑。
揚優勢,壯大支柱產業。強化要素保障,用足用好政策紅利,充分利用我市太陽能資源位于全國前列、風能總儲量達1億千瓦、甘其毛都口岸面向蒙古國TT和OT礦等先天條件和比較優勢,將“過路經濟”“服務經濟”向“落地經濟”“鏈上經濟”轉變。
強資本,提升經營收益。利用煤炭資源優勢,積極推進蘇布爾嘎井田和城梁井田的“探轉采”、股權轉讓,完成蘇布爾井田51%股權轉讓,實現轉讓權益增值近1.6倍,向財政預交國有資本經營收益達36.61億元。
重合作,拓寬發展路徑。利用烏梁素海資源,推動與農發行開展EOD項目合作,將低效益資源轉化為可利用戰略資本。利用農墾200萬畝土地資源,發揮優質土地資源背書作用,大幅增加融資授信。
串起產業鏈,以鏈補鏈構建發展矩陣
通過資源和資金的有力支撐,我市為重大項目和工程注入強勁動力,縱向串起產業鏈,橫向補強產業關鍵環節,形成企業高質量發展矩陣。
發展全產業鏈條做強口岸板塊。正在逐步串聯起蒙煤坑口交易、運輸、倉儲、銷售、洗選、焦化等各個環節,通過自建、合作、供給、服務等方式,建立起過境重載公路、AGV智能運輸通道、海關監管場所、期貨交割庫、洗煤廠、集裝箱生產制造等一批鏈上示范工程,與洗選企業、焦化鋼廠等形成長期合作。
抓好招才引智賦能期貨交易。引入央企高端人才資源,拓寬運營視野。以股權合作引入北京期貨團隊,開展蒙煤期貨交易,對沖現貨貿易風險,提前鎖定收益。
搶抓利好機遇做強新能源板塊。緊盯國家發展新能源的大好機遇,用好用活地方國企優勢和資源優勢,在新能源裝備制造、發電、并網環節,與晶澳科技5GW光伏組件、玄武巖新材料光伏支架等合作裝備制造項目,全面參股蒙能集團市域內所有新能源項目,自主開發了2萬千瓦分散式、15萬千瓦集中式等風電項目。在晉魯豫、陜甘寧、川藏黔、瓊桂皖、浙閩粵等地區加速開發分布式光伏,發展“光伏+生態治理”“光伏+畜牧養殖”“光伏+基礎設施”等產業融合項目。截至10月底,淖爾集團在口岸和新能源項目上計劃投資90.36億元,其中控股項目投資54.4億元、參股項目投資35.96億元,已完成投資23.8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