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拉特后旗西補隆林業管護中心的治沙現場,中心干部職工正迎著寒風,劃線、開溝、壓草方格……施工現場一片熱火朝天。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些草方格沙障是用回收來的麥秸所制。在這里,麥秸不再是秋收后的廢棄物,而是變成了抵御風沙的堅固屏障。這些麥秸沙障,正以它們獨特的方式,將沙漠披上金色的新裝。
近年來,烏拉特后旗因地制宜,創新開展生物沙障材料試驗示范工作,探索推出麥秸壓沙節本增效新模式。西補隆林場建設了500畝試驗田,選用稻草、麥秸、石頭、蒲簾子等14種不同材料進行沙障固沙探索,麥秸方格沙障因其施工成本低、易操作、就地取材等優勢,在防沙治沙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與此同時,河套平原小麥種植面積大、麥秸資源豐富,但農戶大多將秸稈作為柴草還田、丟棄,甚至“燒荒”處理,不僅沒有創造經濟價值,還造成了大氣污染。為解決這些問題,烏拉特后旗充分發揮基層首創精神,按照“就地取材”的思路,創新選用與稻草特性相似的小麥秸稈開展草方格壓沙,實現麥秸壓沙資源化利用。
“以前,麥收后留下的秸稈處理是個大問題,現在我們用它來壓沙,既解決了秸稈處理問題,又有效地固定了沙丘。麥秸壓沙障的實施,讓我們在防沙治沙的同時,也能為周邊農民增加收入,實現生態和經濟的雙贏。”西補隆林業管護中心職工崔偉介紹道。
“近年來,西補隆林場不斷探索防沙治沙新模式,通過對沙障成本、固沙效果、苗木成活等因素進行比較分析,推廣使用更多經濟適合的沙障模式。同時,在相對穩定的沙地上種植灌木,進一步鞏固防沙治沙的成果,形成多層次的生態防護體系,提升生態治理水平和治理效果,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西補隆林業管護中心副主任楊志雄說。
沙障鑲嵌在高低起伏的沙坡上,交錯排列,扎根沙地,如鋼叉般伸展交織,形成堅韌屏障,抵御風沙守護土地。從“一沙之治”到“生態之治”,烏拉特后旗緊握著綠色接力棒,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續寫著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