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灑向烏蘭布和沙漠黃河岸線流沙聯防聯治示范區,壯觀的防沙治沙場景展現在眼前。從人工治沙到機械治沙,從因地制宜到就近取材……新技術、新材料和新方法都展現出治沙人的智慧。
今年以來,我市從用料就地取材、推廣運用機械等多方面著手,不斷提高管理水平,推動防沙治沙降成本、提效率,在與沙的博弈中探索和開拓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模式和路子,實現生態治理與經濟效益雙贏。
麥秸壓沙
種苗自給自足增效益
在磴口縣千畝沙生灌木育苗良種繁育示范基地,成片的梭梭根粗苗壯。隨著機械經過,一行行梭梭苗就被從地里拔起,工人們將梭梭苗整理捆綁,等待運往治沙項目區。
“我們從5月份開始培育梭梭苗,目前已開始冬季起苗工作。今年是我們首次在磴口縣的基地繁育鄉土樹種,苗木生長狀況好,根系粗壯有力,適應性也強。短途運輸和邊采邊栽的模式保證了本土梭梭苗含水量高,提升了防沙治沙造林的成活率。”內蒙古沙漠本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魏均說,“現在苗木也對外銷售到甘肅、寧夏等地,銷路非常好,經濟效益可觀。”
在烏拉特后旗西補隆林業管護中心的良種育苗基地,20多名護林員從11月1日開始起苗20畝、共計256萬株,利用13天時間完成了梭梭起苗工作。西補隆林業管護中心已培育出大批梭梭、酸棗等樹苗,都是抗旱、耐鹽堿、耐貧瘠等抗逆性強的鄉土樹種,正在分批投用到防沙治沙造林項目中。
林木種苗是防沙治沙、保障造林綠化的基礎和前提。按照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實施方案,我市科學測算種苗需求,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積極開展苗木繁育,在為本地防沙治沙提供充足苗木的同時持續產生經濟效益,實現防沙治沙種苗自給自足、降本增效。
用料就地取材降成本
走進磴口縣蒙能160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項目區,分區分塊試驗的小麥、玉米、葵花等農作物秸稈及蘆葦鋪設的草方格映入眼簾,一株株玉米、葵花秸稈緊密相連,形成一片片連綿不斷的沙障,固定在沙丘之上。
“使用本地購買的各種農作物秸稈節約材料成本和運輸成本,也節省一部分人工勞務費。經過初步測算,小麥秸稈、玉米秸稈、葵花秸稈、蘆葦等材料的每畝固沙成本要比稻草低100元。”磴口縣蒙晟生態能源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郭常春說。
在烏拉特后旗西補隆林業管護中心烏蘭布和沙漠綜合治理殲滅區,用黏土、聚乙烯阻沙網等各種材料做成的方格沙障,將沙漠牢牢鎖住。
“我們堅持從實際出發,先后選用麥稈、稻草、蘆草、合成纖維阻沙袋、聚乙烯阻沙網等14種不同材料進行沙障固沙試驗,對不同立地條件下沙障成本、固沙效果進行比較分析,最終篩選出施工成本低、易操作、方便就地取材的麥稈進行工程固沙,不僅降低了治沙成本,還有效解決了本地麥稈處理難題,實現了麥稈的無害化利用。”西補隆林業管護中心主任杜永軍說。
在因地制宜改良沙障鋪設技術的同時,就地取材也很關鍵。今年以來,我市以科學規劃和創新治理手段大力推進防沙治沙。大力推廣“蒙材蒙用”、就地取材,通過深入挖掘麥稈、蘆葦等本地資源,有效降低治沙成本。據了解,利用本地麥稈壓沙每噸可節約成本400元左右,每畝壓沙成本可降低100元左右,既促進了農民增收,又實現了資源的合理利用。
運用先進機械提效率
近日,在蒙能160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項目區,壓沙機轟鳴著將草“嵌”入流沙中。
“之前我們采用的是人工壓草方格的方式,人工費用高、效率低,每人每天最多壓1畝地。今年以來,我們陸續引進了一些壓沙機械,效率比過去人工壓草的效率翻了一倍,效果也更好,草壓得更深更牢固。”現場施工人員趙建軍說。
今年以來,磴口縣加大先進機械的使用力度,推廣運用沙障鋪設機、固沙機、自行式壓沙機等,提高壓沙的效率和質量,降低人工成本,不僅加快了防沙治沙進程,也為未來的治沙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持和經驗借鑒。
烏拉特后旗則結合實施科技“突圍”工程,把治沙機械研發作為科技攻關重點,深化與中國林科院沙林中心、內蒙古農大等院所院校及本土企業的合作,滿足防沙治沙產業鏈機械需求。
科技是新時代防沙治沙的重要支撐,必須告別“人海戰術”,使用先進機械裝備。在大規模推進植樹造林、工程固沙過程中,我市不斷加大先進機械使用力度,加強沙障鋪設機、固沙機、自行式壓沙機、一體化植樹機等機械設備的運用力度,提高了栽植、壓沙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