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了,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白面大米成了人們日常的主食,全國各地的美食,想吃什么都能吃到。可有一道河套人的家常飯卻漸漸被人遺忘,那就是歷經數百年傳承下來的和和飯。
和和飯的主要食材是小米、扁豆、面條、土豆,這四種原料缺一不可。制作和和飯看似簡單,但很有講究。因為和和飯屬于半流食,故人們喜歡早上吃。
頭天晚上,取適量扁豆洗凈,涼水浸泡,第二天早上大鍋燒開水,把泡醒的扁豆倒入鍋內煮沸,再下小米,繼續熬,緊接著把切好的土豆丁或條加入,待這三種食材熬到九成熟時,把搟好的白面皮切成柳葉形面條下入鍋內,大火煮沸,其間將勺頭伸進灶火口內熗蔥花油等佐料。和和面出鍋后,趁熱把熗好的蔥花油倒入,上下攪拌均勻,瞬間香味撲鼻。愛吃辣的人再拌上油炸辣子,頓時色香味俱全。
和和飯的輔料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夏秋兩季,各種時鮮青菜應有盡有,根據自己的喜好,添加一種或多種蔬菜,色彩艷麗,風味別致。各家烹飪的味道也是各有千秋。冬春時節,河套地區沒有青菜,食材單調,恰逢殺豬宰羊,肉類豐盛,或葷或素或甩幾個蛋花,或加入酸白菜絲,味道醇香。
大集體時期,每個生產隊每年都種三五畝扁豆、糜子,這為廣大社員做和和飯提供了足夠的原料,即使糧食不夠吃,也隔段時間做頓和和飯給全家人改善一下伙食。這道家常飯老少皆宜,人人喜愛。各種食材和在一起,營養豐富,給人們提供能量,保障了健康,刺激著味蕾,令人難以忘懷。
記得有一年冬天,母親給我們做了一頓五花肉和和飯,那個香味和愜意讓我至今難忘。
五花肉切成丁,鍋內煸炒,各種佐料烹制。泡了一把地里采的干蘑菇,最后將和和飯的食材一起熬,恰到好處時下柳葉面條煮沸,一鍋香噴噴的和和飯就做好了。那香味彌漫整間屋子,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
聽老一輩人說,和和飯是山西人走西口帶來的家常便飯,它就像一粒種子,扎根于肥沃的河套平原,迅速開花結果,走進了千家萬戶,很快就傳遍了八百里河套。
晉蒙物產不同,和和飯來到河套后,食材的選用也發生了變化,形成了河套地區獨具特色的家常飯。后來,糜子扁豆之類的雜糧少有人種植,和和飯便漸漸退出了人們的餐桌。但吃和和飯長大的人,心中卻留下了深深的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