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照片真是太珍貴了,每一張都訴說著過往的故事,承載著集體的記憶。”近日,“千年基業 鯀禹相繼”——總干渠總排干工程基層一線人物展開展,70歲的潘曜先拄著拐杖來到現場,駐足在自己以及曾經并肩作戰的工友們的照片前,他不禁感慨,又不時陷入沉思,思緒又像飛回到了當年艱難困苦卻又熱火朝天的工地現場,回憶起自己手持紙筆采寫先進報道的青春歲月。
1975年,潘曜先年僅20歲,是盟委路線教育選調借干。當年11月7日,200公里的總排干疏通擴建工程全線開工,當時臨河縣五星公社分派的工地在五原縣銀定圖鎮,全公社12個大隊、72個小隊集中在那里開挖。因文筆出眾,潘曜先被五星公社指定為工程指揮部新聞報道員,負責新聞采訪報道等事務。在工地臨時搭建起帆布帳篷就是指揮部,帳篷外栽著兩根高桿,綁著大喇叭。廣播里,除了播報重要通知外,就是潘曜先采寫的新聞報道。
“挖渠現場人山人海,‘鐵姑娘戰斗隊’‘青年突擊隊’‘尖刀連’的火紅戰旗迎風招展,夫妻同戰、祖孫三代同戰、全家同戰的場面感人肺腑。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奔波在各個生產隊,看哪個小隊干得最快、最多,挖掘感人事跡。”潘曜先說,比起挖排干,寫新聞報道看起來是個輕差事,但也得下辛苦。他每天凌晨摸黑來到工地,等著看哪個小隊最早出工;中午就著冷風湊合啃饅頭充饑,一天往返十幾公里采訪各個大隊長、先進工友;晚上,他等最后收工的小隊離開后,才回到指揮部,匆忙趕稿子,有時寫到深夜。
潘曜先寫過的先進事跡報道不勝枚舉,雖時隔數十年,有些場景他至今記憶猶新。他回憶,那會兒時間緊任務重,但數九寒天作業,土都凍成“鐵塊”了,施工難度非常大。為了搶抓進度,當時公社中東方紅大隊的支部書記陳寶華率先帶領大隊的人們挑燈夜戰,就是等公社集體7點多收工后,回住地吃口飯、歇歇腳,再返回工地,把棉花蘸上柴油點燃,在火光下繼續干到晚上10點多。看到這一幕,潘曜先連夜寫稿上報指揮部,第二天新聞稿便從廣播里傳遍工地。因此,五星公社提前完成了工作任務,受到了上級表揚。現在回想起挑燈夜戰那壯觀的場面,潘曜先心中仍涌起一種深深的感動。
“當時氣候惡劣,施工條件和生活條件都很差,破凍層、挑凍土、背冰塊、堵流沙、戰滲水,但大家斗志昂揚。廣播里我寫的先進報道傳遍整個工地,受表揚的更有干勁,其他人你追我趕,一天要比一天干得多。那時候,我覺得自己的這份工作特別有意義,寫得就更起勁了。”潘曜先說。
冒著嚴寒,肩挑人扛,疏通總排干溝大干了100天。那段戰天斗地的歲月中,潘曜先與工友們同吃同住,大家艱苦奮斗、迎難而上的精神,就像一場潤物無聲的春雨,滲透在潘曜先的人生軌跡中。
從公社廣播站機務員到公社秘書再到鄉鎮干部,潘曜先始終積極進取,踏踏實實干好工作,也一直在文學藝術工作上深耕。幾十年來,工作之余,潘曜先勤練書法、筆耕不輟。他以紙為媒,以墨傳情,書寫著巴彥淖爾時代發展變遷。
“總排干是河套灌區的生命線,總排干凝聚了一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潛移默化地成為激勵后人艱苦奮斗大干苦干的強大的精神動力。我有幸親歷那個戰天斗地的光榮歲月,我也時常給兒子、孫子講當年的故事,希望他們能夠傳承精神,努力工作、學習,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潘曜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