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八五”普法活動開展以來,磴口縣通過“農牧民普法學法大講堂”深化法治教育,提升民眾法治意識,打造特色普法品牌,轉變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強化群眾觀念,依托“農牧民普法學法大講堂”等平臺,組建了專業力量和社會力量相結合的法治宣講團隊,將實際案例融入法治講座,培養了一批接地氣的法治宣講員。
資源共享,實現法律講堂全覆蓋
積極整合普法資源,以每年農民豐收節、民族政策宣傳月等為契機,集中組織全縣40多個執法單位,深入開展“認真貫徹憲法精神 提高全民法治觀念”“法律下基層、服務新農村”“法律講堂進鄉村”等主題宣傳活動,極大地增強了“農牧民學法用法大講堂”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以“法律大講堂”為載體,通過制作展板、張貼海報、發放宣傳資料、LED宣傳車播放公益宣傳片、法治文藝演出等形式,各級各部門聯合開展法治宣傳、法律培訓106場次,發放宣傳資料12萬余份,以漫畫的形式編寫發放實用性強的普法手冊3.5萬余冊,制作老年人服務卡1萬張。
群眾點菜,讓法律講堂更有針對性
變“轉播”為“直播”。組織法治宣講員走村入戶,主動出擊,變“三下鄉”為“常下鄉”,把農業生產相關法律知識作為宣傳重點,把法治課堂直接搬到了田間地頭、家門口,對群眾進行現場“直播式”的法治宣傳。變“派飯”為“點菜”。根據群眾法律需求,對法律培訓實行“點菜式”服務,把“點菜”的主動權交給群眾,就新農村新牧區建設、重點工程建設、重點項目建設等熱點問題,與群眾“面對面”“零距離”交流,解答群眾的涉法咨詢。變“灌輸”為“交流”。開展法律培訓過程中,從灌輸式的宣講變為互動式、答疑式、交流式、點題式的宣講,把“大講堂”由機關的會議室搬到了農牧民的田間地頭。依靠法治烏蘭牧騎隊伍,利用快板、三句半、法治文藝演出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用百姓的語言說出來,讓群眾“坐得住、聽得懂、愿意聽、記得牢、用得上”。
協作配合,使法律調解服務更有溫度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建立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務所和人民法庭以及蘇木鎮綜治中心之間的協作配合機制,定期召開“三所一庭一中心”聯席會議,溝通研究矛盾糾紛預防化解相關工作。抓基層。按照“屬地管理”和“誰主管、誰負責”原則,蘇木鎮黨委政法委員充分發揮牽頭指導作用,組織協調本轄區內的矛盾糾紛排查和化解工作。抓源頭。基層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立足抓早抓小抓苗頭,定期深入村組開展矛盾糾紛排查活動,切實掌握社情民意,做到底數清、情況明、不遺漏。抓預防。對轄區內排查出的矛盾糾紛,基層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在第一時間主動介入矛盾糾紛的調處,有效讓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抓調處。加強“人民調解+庭調”“人民調解+警調”工作,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等多種方式和教育、疏導、協商等多種形式,積極做好婚姻家庭、鄰里關系等矛盾糾紛的調處工作,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抓回訪。根據案件不同特點,調解員不定期對案件當事人通過電話或上門的方式開展回訪工作,及時掌握當事人的思想動態,聽取糾紛當事人對調解工作的建議,不斷提升調解工作質量,進一步鞏固調解成效。
網格化管理,讓基層治理更有效
按照“一格一員、一員多能、一崗多責”的要求,全面構建1+X人員配備模式,創新推出定組包片、定向包扶、定人包聯的“三定三包”服務機制,履行“五員”職責(“信息員”“法律宣傳員”“治安員”“調解員”“服務員”),把工作觸角延伸到網格,延伸到每家每戶,有效地避免了工作“盲區”和“真空”。建立網格居民微信群,形成覆蓋全域的微信群組矩陣,積極開展線上“網格普法”、法律咨詢、矛盾調解等工作,協同推進社區“警網融合”,充分發揮出“小網格大治理、小平臺大服務、小單元大平臺、小載體大擔當”的網格聯防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