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5周年。5年來,各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厚植為民情懷,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城市建設和治理,人與城雙向奔赴,共建和諧美麗城市,共創幸福美好生活,譜寫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新篇章。央廣網特聯動上海等10地黨委網信辦策劃推出“人民城市·溫情中國”網絡主題活動,記者沿著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各地考察調研的足跡,走進城市深處,訪街巷看變化,帶您共同見證各地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展現的萬千氣象。
央廣網赤峰12月15日消息 初冬的內蒙古寒意漸濃,但在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興安街道臨潢家園社區的活動室里,卻是暖意融融。“我們正在排練新節目,街坊鄰居們都特別喜歡我們的表演。”臨潢家園社區烏蘭牧騎小分隊隊員、67歲的回族阿姨馬玉華自豪地說。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赤峰市進行考察調研,期間深入社區、林場、鄉村等地,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在社區,他仔細了解群眾辦事方便不方便、生活設施健全不健全、文化娛樂有沒有;在鄉村,他深入農戶家,看鍋爐改造、廁所革命、污水和垃圾處置,看群眾實際生活條件怎么樣……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總書記心里始終惦記著。
鳥瞰赤峰城區(央廣網發 徐穎佳 攝)
如今的赤峰市,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推動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老百姓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這座被譽為祖國北疆“玉龍之鄉”的城市,正變得更加亮麗多彩。
民族團結一家親 黨建引領為居民辦好每一件事
臨潢家園社區所在的城區,曾經是赤峰市幾個村莊的所在地,社區基礎設施不完備。進入新世紀后,赤峰開始規劃新城區的建設,經過多年的發展,這里交通便捷、環境優美、鄰里和睦,社區文化生活也豐富多彩。
“我們舞蹈隊有20多人,大家每天會在活動室排練,也參與大大小小的演出活動。”馬玉華感慨地說,自己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社區的舞蹈隊、健身操隊等不僅帶動并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也讓鄰里間變得親如一家。“街坊們一見面,便會熱情地招呼著,有事搭把手都是經常的。”
社區烏蘭牧騎隊員正在排練舞蹈(央廣網發 赤峰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赤峰市松山區興安街道臨潢家園社區考察調研時強調,要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社區,把社區打造成為各族群眾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積極創造各族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社區環境。
“總書記很關心社區基層黨建、民族團結融合等情況,強調社區是各族群眾共同的家,民族團結一家親。”臨潢家園社區黨委書記吳曉華在社區工作已有十幾個年頭,總書記的囑托讓她工作更加充滿干勁,始終把“真情服務居民,為居民辦好每一件事”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臨潢家園社區活動室內,制作手工藝品等活動讓居民其樂融融(央廣網發 馬銘澤 攝)
最近一段時間,白天到臨潢家園社區辦事、休閑活動的居民不少,晚上社區夜校課堂還吸引了一大批居民,男女老少齊參與,熱門課程供不應求。
“我們推行的‘圓夢365社區夜校’活動,根據居民需求開設面點、月嫂、護工、電子商務、創業培訓等課程,全流程服務于居民就業創業、增收致富。”吳曉華介紹,臨潢家園社區通過購買公共服務、創新立項補貼等方式整合盤活大小資源,為居民提供場地、資金等支持,不斷擴大優質文化供給。
馬玉華對社區開辦夜校贊不絕口:“夜校讓我們這些老年人也能學到新技能,比如我學會了使用智能手機,還能在網上購物,感覺生活更加便利了。”
提供活動室,經營社區食堂,設計種類豐富的夜校課程,幫助弱勢群體……臨潢家園社區不斷為居民拓展發展空間、提供生活服務。“辦好群眾的身邊‘小事’,才能成就造福群眾的‘大事’。作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臨潢家園社區將繼續加強社區治理,為各族居民群眾營造和諧團結的社區氛圍。”吳曉華說。
臨潢家園社區開展職業技能教學培訓班(央廣網發 松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城鄉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臨潢家園社區的實踐,是赤峰市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赤峰持續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提檔升級2604個黨群服務中心。聚焦社區多民族聚居的實際,圍繞活動共搞、民俗共守、矛盾共解、風險共防等內容,開展法律咨詢、手工技藝傳授等20余項特色服務,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有效平臺,促進社區變得更加宜居和充滿活力。社區治理“底氣”更足,居民們的生活也更“得勁兒”。
城鄉融合讓“國家森林鄉村”產業興、村民富
這些天,忙碌了快一年的張國志終于松了一口氣。他原是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馬鞍山村的黨支部書記,如今退休下來,仍帶領著鄉親們發展山葡萄產業。“今年山葡萄產量不錯,最近我們酒廠正在釀制紅酒,打算銷售到周邊城市乃至更遠的市場。”張國志說。
驅車從赤峰市城區出發,順著一條筆直的公路,向西南行駛50余公里,便直達馬鞍山村。一路走來,整潔的道路兩旁,磚瓦房錯落有致,太陽能路燈依次排開,農家樂、小吃店、民宿鱗次櫛比。
“過去,馬鞍山村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村里沒啥像樣的產業,全村400多戶村民只有5780畝耕地,主要種植玉米、谷子、高粱,收入一直上不去。”對村里過去的情景,張國志記憶猶新。2000年,村里通過外出考察,引進優質葡萄品種進行試種,很快就帶動本村、鄰村的農戶種植起來。
馬鞍山村山葡萄成熟時節,村民參與采摘(央廣網發 喀喇沁旗委宣傳部供圖)
從“靠山吃山”的荒山貧困小村,到“綠水青山”的“國家森林鄉村”,近年來,馬鞍山村強黨建、整村貌、興產業、促增收,走出了一條立足自身實際、不斷增強發展能力的新路子,村民的致富路也愈走愈寬。
2016年,“90后”馮然然從外地務工回到馬鞍山村,成為當地酒莊的管理人員。從最初的懵懵懂懂,到如今的游刃有余,靠著一股拼勁,她成為了酒莊經理,管理幾十人的團隊。
“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我們村,囑托我們‘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興旺,鄉親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馮然然說,如今,村子逐步探索出山葡萄產業發展鏈條,村民們不僅可以就近銷售山葡萄,還和企業達成了保底收購價,種植收益得到了保障。
產業發展也帶動了村容村貌的改變。馮然然介紹說:“十幾年前,我們村子里的路都是沙石路,來往城區要乘坐一天兩趟的班車,出行不是很方便。”現在村里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家家戶戶都有小轎車,水、電、網絡等設施也一應俱全,越來越多的城里人愿意來鄉村休閑、投資。
馬鞍山村道路對比(央廣網發 喀喇沁旗委宣傳部供圖)
“每年的夏秋時節,是馬鞍山村最熱鬧的時候。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觀光、品酒、度假,我們酒莊在旺季時日接待游客最多可達上千人。”馮然然不住地感慨著村莊的變化。
目前,馬鞍山村種植的山葡萄釀制出來的紅酒就達20個品種。釀紅酒剩下的葡萄皮和葡萄籽再次發酵后又制成白蘭地,酒渣則做成飼料,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
馬鞍山村紅酒節吸引游客和村民參與(央廣網發 喀喇沁旗委宣傳部供圖)
看著游客一天天多起來,幾戶村民率先辦起了農家樂。從招待客人吃一頓飯到留下他們住一宿,服務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我們村還計劃修建一條旅游公路,吸引投資者前來構建鄉村旅游產業。我們想將村里10戶閑置民居,改建為不同風格的民宿,以吸引游客。”馬鞍山村駐村第一書記烏曉亮說。
新時代以來,赤峰從城市通向鄉村的道路越來越寬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效顯著。醫療下鄉、教育均衡、產業協作、鄉村旅游……城鄉居民正在同等享有改革發展的豐碩成果。
“紅山文化”成為城市圈粉新時尚
在赤峰市城區東北角,有一座赭紅色的山峰,當地人稱其為紅山,赤峰這個名字由此而來。
“日出紅山后,龍興潢水源”。歷史上,赤峰這片土地曾孕育了燦爛的遠古文明,紅山文化是其閃耀出的文明之光。而“龍興潢水源”,是赤峰的第一大IP。被稱為“中華第一龍”的碧玉C形龍,無足、爪、鱗、角,代表了龍的原始形象。
在赤峰博物館,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圖片,向前來參觀的人們展示著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形成歷程。游客可以近距離觀賞到紅山文化玉龍的形象,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
在赤峰博物館,參觀者正專注地觀看巖畫(央廣網記者 李春雪 攝)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赤峰博物館,了解紅山文化等史前文化發掘保護情況和契丹遼文化、蒙元文化等歷史沿革。總書記指出,我們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
近年來,赤峰高度重視對紅山文化的傳承,以推動紅山文化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抓手,緊密結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持續加大對紅山文化的研究、保護力度。
2020年,高鐵動車組穿越林海草原和高樓大廈,將赤峰帶入高鐵時代。今年,“龍年到赤峰看龍”也讓更多的游客來到赤峰、認識赤峰、了解紅山文化。
在赤峰,紅山文化的魅力已經深深融入市民生活。交響樂《紅山曙光》將歷史的長河濃縮于旋律之中,舞臺劇《萬古紅山》展現了先民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日出紅山》劇本探秘、《紅博奇妙夜》課程進校園等社教活動更是“圈粉”了眾多年輕人。
夏日里的烏蘭哈達公園被晨霧籠罩,與遠處的紅山遙相輝映(央廣網發 徐穎佳 攝)
傳統與現代交織,文化與創意共生。在赤峰市紅山區主街道上的一家文創店,不少游客會“打卡”文創印章區,篩選、蓋章、記錄,一個個赤峰的城市和文化符號便躍然紙上。
2019年,藝術專業出身的孫穎回到家鄉赤峰創業,想從專業出發做點實事,便將目光聚焦于近年來火熱的文創市場。“我想通過文創產品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赤峰的文化。前期在互聯網平臺也積累了一些產品雛形和銷售經驗,今年7月文創店開門營業,反響一直很好。”孫穎如是說。
文創店里,琉璃玉龍擺件、龍年限定冰箱貼、玉龍毛絨掛件……琳瑯滿目的文創商品不僅成了時髦的旅行伴手禮,也成為承載赤峰城市文化符號的載體。
孫穎展示城市文創設計(央廣網記者 魏全民 攝)
今年,孫穎帶著她的文創產品走進深圳文博會,吸引了不少現場觀眾消費。在與大家交流設計理念時,孫穎認為,文創產品不僅僅是商品,它們承載著赤峰的文化和故事,“每一件產品都是我們對赤峰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的體現,也是我們與消費者溝通的橋梁。”
閑暇時光,孫穎總是會走進赤峰博物館找尋靈感,感受文物背后的精神價值。“‘吉吉龍’IP的設計靈感就來源于出土于赤峰的C形碧玉龍,我們希望在保留其歷史底蘊的同時,賦予它更多的現代元素和親和力,讓文化遺產傳承也充滿新活力。”孫穎說。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總監制:伍剛 宮歆慧 蔡榮波
統籌:陶玉德
監制:朱日嶺
策劃:田鳳元 官文清
文字:李春雪
視頻:魏全民 劉曉祺 馬銘澤
鳴謝:赤峰市委宣傳部 赤峰市委網信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