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市市場監管局開發了全市“專業領域”信用風險分類系統,建立監管信息實時歸集、科學分析、廣泛運用工作機制,強化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提升非現場監管效能,為進一步深化市場監管領域改革、完善全鏈條全生命周期信用監管體系奠定了基礎。
精密智控,協同監管,監管資源配置更優。從“人海戰術”到“智慧監管”,“專業領域”信用風險分類系統充分發揮市場監管部門優勢,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實時動態同步全市40個市本級部門、240個旗縣區部門、48個蘇木鄉鎮58個市場監管所市場主體登記和注銷,以及行政許可、行政處罰、投訴舉報等信用指標數據。牽頭全市40個部門制定各領域信用風險分類制度及標準,共建立39大類、150個標簽項,標注經營主體43127戶,為19萬戶經營主體建立以標簽為核心的信用檔案。通過多維度標簽賦值,實施動態“標簽式”管理,實現經營主體“精準畫像”。根據風險評級結果進行差異化監管,對風險實施全天候無感監測、精準識別,針對輕微違法采取短信告知、要求限期整改、整改復查等柔性監管方式和非現場的方式實現快查快改,在3次提醒后仍未整改及反饋的企業納入后續重點核查名單,實行精準靶向監管。
精細管理,信用助企,企業自我管理更優。將涉企信息統一歸集公示、共享應用和聯合懲戒,強化信用監管有效銜接。根據經營狀態主動感知經營主體在成長發展過程中深層次需求,巧借街道鄉鎮、園區、商品市場等力量延伸服務觸角,凝聚服務合力。例如,通過信用惠企融資政策,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共享,實現對小微企業信貸利率、金額、期限的個性化智能評級,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將企業需求轉化為改革服務清單。288家市場經營主體成功申請“個體蒙信貸”、授信總額度16351萬元,發放知識產權獎勵資金326.5萬元,推動河套學院和市農科所盤活存量有效專利195個,盤活率達100%。參與開啟“線下+線上”雙通道修復模式,讓經營主體足不出戶、一鍵申請、全程網辦,全程“零見面”修復,累計指導信用修復企業3157戶。
單點登錄,數據同源,全市營商環境更優。市市場監管局充分發揮市場監管領域部門聯合監管聯席會議牽頭作用,積極建立與其他監管部門溝通協調機制,督促登記信息、監管數據、公示公告、行政處罰及行政許可等公示數據的規范,建立綜合性電子信用檔案,強化信用信息共享共用,全面記錄覆蓋各類經營主體全生命周期的信用狀況,全面夯實企業信用監管數據質量基礎。印發《企業信用行政合規指導清單》《優化信用修復服務工作流程》,完善信用修復制度,通過門戶網站公示,明確告知企業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信用中國”線上修復的途徑、程序。以年報公示、信用修復等工作為契機,主動深入企業進行“一企一策”跟蹤指導,為符合條件的行政相對人提供便捷服務。對企業年報數據零值等錯誤數據進行篩查梳理,減少對企業正常經營秩序的干擾,督促經營主體主動修正問題數據。打破部門間信息壁壘,強化“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聯合懲戒機制,進一步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