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烏拉特中旗海流圖鎮的巴圖陶高手工藝品店,銀碗、蒙古刀、蒙古銀壸、飲酒器皿等擺滿貨架,一件件銀器大方淳樸,精巧細致,色彩紋樣古雅,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店內還擺放著許多造型精美的蒙古族銀飾,其上雕琢著各種幾何紋樣、八寶圖、動物、龍鳳以及花卉等圖案。
叮、叮、叮……店內不時響起鍛造銀器發出的金屬碰撞聲,這樣的聲音已經伴隨店主巴圖陶高40多年。在他心中,敲打在銀器上的每一錘,都是一份堅守,更是他匠心獨運、傳承非遺的見證。
今年61歲的巴圖陶高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拉特銅銀器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烏拉特銅銀器技藝是以銅、銀等貴金屬為原材料,采用手工操作方法,制作生產生活器具或用品,其制品分為飾品類和生活用品類,如烏拉特婦女頭飾、手鐲、蒙古刀、銀飾、酒具、馬具等,應用范圍十分廣泛。
巴圖陶高自幼在烏拉特草原長大,13歲便跟著鄰居老銀匠學習手藝,后又受岳父熏陶,掌握了多項手工藝技能。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巴圖陶高不僅成為一名技藝高超的銀匠,還成為一名全能的手藝人。從木匠、皮匠到畫匠,再到漆工、裁縫,蒙古族群眾基本的生活工具和裝飾用品,他都能制作得精巧細致。
巴圖陶高在制作銀器
巴圖陶高的作品
2003年,巴圖陶高一家搬到海流圖鎮。2006年,他開設了一家手工藝品店。三四年后,他的手工藝品店逐漸打響了招牌,來找他定制銀器的人越來越多。馬鞍、頭飾、銀碗、蒙古刀、火鏈、耳釘、手鐲等,都是他的拿手之作。
每天早晨8點,巴圖陶高的小店準時開門,一直到晚上10點才閉店。銀器的手工制作,要經過熔銀、鍛打、下料、做鉛托、雕花、焊接、清洗等工藝流程。在巴圖陶高看來,每一件手工制作的銀器都是獨一無二的,要想制作出精美的銀器,僅憑手藝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扎實的畫功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熱愛。以最簡單的珊瑚戒指為例,得先用焊槍把銀料烤化,用小錘子把化銀打成銀絲,然后用小鑷子把銀絲一條條地纏繞在寶石底座周圍,再捏成不同的造型。這樣的制作過程,如果沒有扎實的功底和對傳統手工技藝的熱愛,是無法用心完成的。
多年來,巴圖陶高不斷嘗試將傳統技藝與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在作品中融入現代圖案和流線型設計,制作的烏拉特婦女頭飾、馬鞍、銀碗等,深受人們喜愛。現在,他店里的生意大部分是私人訂單,像一套烏拉特婦女頭飾的原料和制作費用從幾萬元到100多萬元不等。
隨著知名度的不斷提高,前來向巴圖陶高拜師學藝的學徒也越來越多。巴圖陶高總是精心教授,將自己的經驗和技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目前,巴圖陶高已培養出16名徒弟,他們都開設了自己的銀飾加工店,實現了增收致富。
今年33歲的阿木古楞,大學畢業后就跟著巴圖陶高學習銅銀器制作,之后開了店,生意非常紅火。“我和老師學習了兩年,特別喜歡這門傳統技藝。現在老師身體不太好,我關了自己的店,跟著老師一起干,每年能收入10萬元左右。”阿木古楞說。
巴圖陶高深知,振興傳統手工藝需要更多年輕人的加入。他希望傳統手工藝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被更多的人認識和喜愛。“我愿意為繼承和弘揚烏拉特銅銀器制作技藝不遺余力,奮力前行。”巴圖陶高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