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父母在,不遠游。在國內大城市打拼積累經驗多年后,他回到家鄉,在傳承中尋找到了商機,從銷售無門到供不應求,他將媽媽的技藝打造成鄉土品牌,從年銷售額幾千元到五百多萬元,他迎合市場需求,在創新中不斷前行。他就是烏拉特前旗農鼎香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勇。
楊勇創業成功的故事始于他對故鄉親人的眷戀和對母親手藝的珍視。
多年前,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楊勇也向往著國內一線大城市的繁華生活,憑著一股子敢闖敢干的沖勁兒,20歲的他孤身一人輾轉到大連、滿洲里等城市闖蕩打拼。嘗試著倒騰了海鮮,也倒騰過木材,干得最久的是一家酒店的大廚。從后廚打雜幫工做起,后來干到了主廚的職位,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能,錢也越賺越多,但那些漂泊的經歷也屬實讓他感到外出打拼的不易。“在外打拼這些年,印象最深的一段經歷是干廚師的時候,一次不小心把腳給扭傷了,那個時候感覺舉目無親,一個人在外面就是想喝口水,身邊都沒個人來給你倒。那個時候真是感覺到家的溫暖,感覺到親人的重要。”回首往事,楊勇的心間不免有些辛酸與無奈。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離家在外的他也深感老人的不易。回家,回到父母身邊的念頭,便萌生了。
當返回家鄉的楊勇正在思考著自己該從事什么行業時,一天,鄰居又來購買母親親手腌制的紅腌菜。想到從小母親做的紅腌菜就特別受周圍鄰居、親戚朋友的認可和青睞,每年都會接到來自左鄰右舍的“訂單”。楊勇就想,能不能把母親的這個技藝作為商品去加工生產?這會不會是一個不錯的商機?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便開始謀劃如何將這種家庭小作坊式的醬菜制作提升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說干就干!2006年,他第一次嘗試一年兩茬蔓菁種植,收獲了不錯的產量和效果。然而,萬事開頭難,當他有了足夠的原料并加工成產品時,缺乏銷售經驗和市場,成為楊勇創業初期面臨的最大挑戰。他的產品雖然得到周邊人的認可,但要想發展成事業,就必須在更大更廣的市場上獲得足夠的認可。
轉機就出現在他對母親手藝的堅定認可和干事的執著。為了更快地打開銷售市場,楊勇帶著母親制作的紅腌菜風雨無阻的跑外圍市場。別人不知道、不認可,他就一小袋一小袋的免費送人品嘗,并承諾只要覺得好吃,打電話要一袋也免費送上門。憑著這股子執著勁兒,不到半年的時間,他們的紅腌菜開始有了口碑傳播,也逐漸打開了臨河、五原等外圍市場。
晾曬紅腌菜
就這樣,小小的紅腌菜逐漸成為人們口袋里的零食,餐桌上的下飯菜,市場需求量也在不斷增長,銷售額也從幾萬、幾十萬,漲到了幾百萬。2013年3月,楊勇成立了農鼎香醬菜專業合作社,開始規模化生產經營,為了確保產品的衛生和穩定的質量,合作社引進了切菜機、半自動包裝機等一些現代化的設備和技術進行輔助生產,不斷地規范生產流程,這種結合,不僅保留了紅腌菜的傳統風味,也提高了生產效率,保證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面對不同產品的競爭,他深知,優質的產品是最好的廣告。他嚴格按照食品安全標準進行生產,確保產品的質量和衛生,不斷創新產品口味和種類,這也讓他贏得了更多消費者的信任,也堅定了楊勇要將媽媽的技藝打造成鄉土品牌的信念。“紅腌菜是一種傳統的食品,傳統工藝是我們的靈魂,尤其是選材和腌制過程,必須堅持選用優質蔬菜,用傳統的腌制和蒸煮辦法,保留‘媽媽的味道’。”楊勇說。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楊勇始終堅持自己創業的初心——傳承和創新家鄉的傳統美食文化,讓媽媽的技藝成為鄉土品牌,走得更廣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