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是重要的后備土地資源。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點帶面推動河套灌區做好鹽堿地綜合利用大文章。作為國家、自治區鹽堿地綜合利用改革試點,杭錦后旗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先行探索鹽堿地改良利用模式并在全市示范推廣,多路徑探索恢復鹽堿地生產功能,涵養鹽堿地生態價值。
推動試點先行向示范推廣躍升
12月10日,杭錦后旗農牧科技局的工作人員來到陜壩鎮帳房村,對村里實施鹽堿地改良后的土壤進行檢測。工作人員把采集好的土樣仔細標記、封存,將送到市農科所實驗室進行全面、深入分析。
帳房村過去土壤鹽漬化嚴重,“巴掌田”遍布,只能種植單一的耐鹽作物。2023年,村里在集中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灌排配套的基礎上,采取灌水洗鹽、增施有機肥、摻沙降容、秸稈還田等多項農藝措施,使大片的鹽堿地變成良田,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村民楊銀四說,再不用為年年種葵花土地板結發愁了,今年自家第一次種玉米就喜獲豐收。
鹽堿地綜合利用喚醒了沉睡的土地資源,曾經撂荒和無人問津的鹽堿地變成了“香餑餑”,可耕種、易流轉,畝均效益增長180元、流轉費用提高200元,農民人均收入提高10%以上。一些不具備耕種條件的鹽堿荒地,經企業以300元/畝的價格流轉發展設施農業,既增加了村集體收入,也帶動了農民就近轉移就業。
杭錦后旗注重發揮改革試點的示范帶動作用,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推動鹽堿地治理。作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和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該旗多年來依托“四級聯創”“科技小院”柔性引進張福鎖、吳孔明、康紹忠等院士專家團隊,建立技術支撐服務平臺,會同中國農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鹽堿地治理首席專家團隊開展鹽堿地綜合治理與利用試點。在今年9月召開的全國農田建設現場會上,該旗總結形成的“1+8+N”鹽堿地綜合治理利用模式和“四打破、五統一、一重新”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得到與會專家高度認可。
在治理模式成熟和典型示范引領的基礎上,我市依托40.2萬畝國家發展改革委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項目、2.2萬畝農業農村部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項目和739.4萬畝整灌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推動鹽堿地全域治理、系統治理,形成梯次推進、全面鋪開的良好局面。
推動改地適種向改種適地擴展
眼下已是寒冬,在杭錦后旗蒙海鎮自然動力現代科技示范園區,藍莓、草莓種植大棚里卻是生機盎然,藍莓樹上潔白的花朵競相綻放,綠油油的草莓植株間隱藏著一顆顆即將成熟的果實。園區總經理云升國說,這里曾經是一片鹽堿地,通過土壤改良后,地力大幅提升。如今,就連對生長環境要求很高的藍莓和草莓也試種成功了。
自然動力現代科技示范園區位于蒙海鎮柴腦包村。過去由于耕地碎片化嚴重、地力“肥瘦”差異大,村民種植品類單一,收入較低。2023年被納入2萬畝鹽堿化耕地改良示范項目后,全村1.2萬畝耕地全部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鹽堿地改良”模式改造,不僅將耕地變零為整形成連片田塊,更通過疊加實施“暗管排鹽”“上膜下秸”等技術,讓鹽堿地變為高產田。村里按照“擴面積、提質量、強科技、增效益”的發展思路,引進山東云鼎集團資本,計劃投資9800萬元建設高標準大棚1000畝,打造集智慧農業、創意農業、科技培訓、農旅融合于一體的高標準設施農業園區。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理念一變天地寬。杭錦后旗堅持“改地”和“改種”雙向發力,一方面改善土壤鹽堿性,另一方面研發培育耐鹽堿作物,積極探索低成本可持續的鹽堿地治理模式。
深入實施種業振興戰略,良種繁育面積超3萬畝,獲評內蒙古自治區制種大縣。積極融入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建設,大力推動科技“突圍”工程,依托西蒙種業科創中心,聯合國家級育種攻關團隊,培育出以向日葵“西蒙8199”“大順9號”“金太陽7號”為主的多種耐鹽作物品種,建設耐鹽堿作物“看禾選種”展示平臺,篩選推廣適宜鹽堿地種植的作物……
杭錦后旗牢固樹立大食物觀,積極探索“改產適地”新路徑,有效利用重度鹽堿地發展設施農業、菌菇種植、水產養殖等產業,開辟鹽堿地綜合利用新空間,目前已完成27萬畝鹽堿地綜合治理與利用。
推動大水漫灌向節水增效變革
在杭錦后旗頭道橋鎮黃河村甜糯玉米現代化產業園區,運用了引黃滴灌智能化設備,構建了以水資源循環利用為主的友好型生態系統以及以深度節水為主的智能化“四控”系統,實現了“控水、控肥、控藥、控膜”的綠色種植目標,畝均產值大幅提升。負責人許鑒瑋介紹,園區引進引黃滴灌智能化設備,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也達到了節水節肥、增產增收的效果,節水大約50%,畝均增產150公斤。
為實現高效節水灌溉,杭錦后旗在各鎮(農場)推行智慧化灌溉新模式。在二道橋鎮1000畝智慧化灌溉示范區,智慧平臺可以實時監測作物生長環境和氣象信息,及時掌握農田旱澇動態,從而精準計量出用水數據,不僅省了水,還使化肥的使用量被控制在更加合理的范圍。這個智慧平臺加裝了手機操作系統,管理人員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遠程操作實現田間管理。
長期以來的引黃灌溉使河套平原耕地累積了大量鹽分,導致土壤次生鹽漬化。鹽隨水來、水去鹽存循環往復,灌溉方式粗放,水資源利用系數低。
杭錦后旗注重平衡好“水”和“地”的關系,促進農業節水增效與鹽堿地治理共贏。深入推進工程、農藝、品種、結構、機制節水,大力推廣直引式、調蓄式、移動式、便攜式引黃滴灌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技術,積極打造“黃河流域百萬畝節水灌溉示范旗”,被授予“國家引黃灌區高效節水增產技術集成示范基地”。
我市按照“四水四定”要求全面深化水權、水價、水組織改革,推動河套灌區管理體制改革,2023年實現節水1.43億立方米,今年預計節水1.46億立方米,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478提高到0.512。河套灌區被授予“全國節水型示范灌區”。
到2023年底,我市累計完成土地改良20.3萬畝,累計建設水肥一體化灌溉面積433.45萬畝。在五原縣打造了5萬畝高標準改鹽增草(飼)興牧示范區,在臨河區建設了鹽堿地改良宣傳基地。在灌排配套、土地平整基礎上,通過綜合改良技術模式,我市鹽堿化耕地得到有效治理改善,輕度鹽堿耕地培肥控鹽實現有鹽無害,中度鹽堿耕地節水阻鹽實現阻鹽避害,中重度鹽堿耕地灌水降鹽實現洗鹽抑害,重度鹽堿耕地適種抗鹽實現降鹽減害。鹽堿化耕地改良后,耕地質量提升,全鹽含量降低0.2~0.3個百分點,pH值降低0.2~0.5個單位,作物單產提高1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提高10%以上。
今年,《巴彥淖爾市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實施方案(2024—2025年)》獲國家發改委批復。我市計劃利用兩年時間,依托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鹽堿化耕地40.2萬畝,與高標準農田同步設計、同步實施、同步見效。五原縣獲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批復,實施2.2萬畝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項目(2024—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