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聯系服務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對新形勢下進一步做好共青團和青年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是黨聯系青年群眾的橋梁和紐帶,要緊緊圍繞這個職責定位來謀劃改革。自治區團委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圍繞“助手和后備軍”“橋梁和紐帶”的職責定位,印發《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團結引領廣大團員青年為辦好兩件大事挺膺擔當的決定》,推動團的工作體制機制更加優化、制度體系更加完善、理念方法更加先進,更好動員引領廣大團員青年為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挺膺擔當。近日,記者采訪了自治區團委書記喬禮。
內蒙古日報:為黨育人是共青團的主責主業,事關黨的事業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自治區團委在履行主責主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喬禮:我們始終把能否引領青年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作為衡量工作的政治標準,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育人著力點,完善政治引領工作機制,不斷夯實青少年緊跟黨投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思想根基。健全青少年理論武裝工作體系,建立團員和青年主題教育長效化機制,完善“青年大學習”“紅領巾愛學習”“青年講師團”“紅領巾巡講團”等學習品牌建設,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扎實開展“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群眾教育實踐活動,加強“青年化、兒童化”理論闡釋,進行相關課題研究,開展主題宣講7019場次,生動鮮活講好“六句話的事實和道理”。探索推動跨區域青少年交流活動常態化、制度化,拓展蒙港澳臺青少年交流交往廣度深度,全區各級團組織開展青少年交流活動5000余場次,近19萬人次參與。積極融入“北疆文化”品牌建設,研究推出“樂見北疆·青春蒙古馬”北疆文化品牌推廣項目,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可感可知。創新共青團宣傳工作體系,開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主題宣傳,制作推出《我在北疆寫青春》《北疆青年說》等正能量產品2.5萬個,吸引和凝聚了一批“真愛粉”。
內蒙古日報: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謀劃和部署改革,是黨領導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聚焦自治區“貫穿一條主線,辦好兩件大事,弘揚蒙古馬精神,闖新路、進中游”中心大局,自治區團委做了哪些工作?
喬禮:我們始終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工作主線,不斷完善青年組織動員機制,更好引領青年在內蒙古現代化建設中施展抱負、建功立業。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挑戰杯”“創青春”等“青”字號、“創”字頭品牌更具時代內涵,鼓勵青年踴躍投身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推動京蒙共青團協作走深走實,簽署青年企業家協會結對幫扶和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建立工作聯席會議機制和友好互訪考察機制,促進兩地青年人才互動與合作。圍繞完成“五大任務”,深化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實施青年農村電商培育工程、高素質青年農牧民培育計劃等項目,培育青年網絡主播2200名,通過“青耘北疆”直播助農活動銷售產品總額超2100萬元。開展“返家鄉”“三下鄉”“青年實干家計劃”等社會實踐活動,30余萬青年學生到基層各領域開展實踐鍛煉。開展“青春守望北疆 構筑綠色屏障”青春助力“三北”建設生態文明實踐活動,全區累計建設內蒙古“三北”青年林1.1萬余畝。常態化實施青年志愿服務品牌工作,大力推進“社區青春行動”,推出“四點半課堂”“智慧助老”等公益項目,讓社區治理更具青春活力。圍繞模范自治區建設,研究提出“鑄魂愛邊工程”“團結穩邊工程”“聚力安邊計劃”“同心守邊計劃”“連心興邊計劃”“青春強邊計劃”2個工程、4項計劃,組織區內外3570名學生和650名西部計劃“衛國戍邊”專項志愿者,走進邊境地區開展社會實踐和服務,助力興邊穩邊固邊。
內蒙古日報:黨和國家事業要發展,青年首先要發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青年對于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期盼愈加強烈。自治區團委在促進青年發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喬禮:我們把青年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想方設法幫助青年解決“急難愁盼”問題,讓廣大青年真切感受到黨的關愛就在身邊、關懷就在眼前。為青年發展提供更優環境。以縱深實施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為統攬,推動完善在黨的領導下各部門齊抓共管青年發展事業的工作格局,出臺青年普惠性政策160項,努力將服務青年發展的就業、教育、健康、住房等政策體系織密織牢。為青年就業提供更大便利。實施促進大學生留蒙就業“百日攻關”行動,依托線上線下渠道將9萬余個崗位送達青年,組織1.9萬人次大學生參加政企實習和職場體驗活動,幫助1601名低收入家庭畢業生找到工作。深化大學生創業幫扶計劃,打造“北疆青創”青年跨境電商基地,跨境電商企業入駐至今貿易額達2.3億元。為青年成長提供更好條件。依托12355青少年服務臺,常態化推進心理健康咨詢、中高考減壓、自護教育等工作,平臺建設以來為5萬余人次青少年提供服務。做好重點群體精準幫扶,希望工程籌集款物2206萬余元,資助近14萬名家庭困難青少年,積極有為地為他們提供新助力、播種新希望。此外,我們在創新聯系凝聚青年的方式方法上也做了一些探索。比如,健全密切聯系基層、密切聯系青年機制,機關干部密切聯系青年時長達138天,做青年友、為青年計成為自覺追求。比如,探索創新團的組織形態,線下深化“青年之家”建設,線上建強做優“蒙青E 家”青少年綜合服務平臺,建立起青年觸手可及的“共青團門店”等等。(內蒙古日報記者 孫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