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測評”也該“測評”一下
“雙十一”剛過,“雙十二”馬上接檔。電商平臺上,琳瑯滿目的商品讓很多消費者不知道選什么。一些能提供實證數據、進行科學測評的“第三方測評”博主,成為消費者的“參考對象”,協助比對產品優劣,做出選購決策。
但隨著測評“蛋糕”做大,一些測評博主缺乏資質、測評標準過低、假測評真帶貨、收錢抹黑其他企業等問題也暴露出來。這些本該幫助消費者“避坑”的“第三方測評”,卻成了消費陷阱。
變味的“第三方測評”,經不住法律法規的“測評”。測評與實物嚴重不符、用絕對性詞匯過度宣傳、假測評真帶貨等亂象,都涉嫌以虛假測評誤導消費者。一些行為可能涉嫌違反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
“第三方測評”也該接受“測評”。
近日,多家互聯網平臺企業、網絡直播營銷人員服務機構和從事第三方測評活動的組織及個人共同成立“第三方測評誠信自律同盟”,以推動第三方測評規范、健康、有序發展。
行業自我“校正”的同時,平臺也須把好“出口”關。建立測評博主的認證和準入管理機制,一旦發現違規內容要及時處置,不要讓測評發酵成“惡評”。
口碑和信任不是憑空產生的。“第三方測評”只有堅持以維護消費者正當利益為根本,真正經得起全社會的“測評”,才能贏得消費者的信任。(文案:楊淑馨、尹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