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大學引入一名叫“潤欣”的人工智能(AI)輔導員,面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它總可以熱情回復、事無巨細,已經成為學生們的“知心大姐姐”。無獨有偶,多所高校紛紛試水,無論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紐扣”老師,還是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及黑龍江佳木斯大學開發的各類“虛擬輔導員”,都在校園中嶄露頭角。
這些 AI 輔導員集多種功能于一體,切實為輔導員日常工作減負增效。一方面,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們的問題紛繁復雜、層出不窮,從考試報名時間、評優政策咨詢,到食堂菜譜查詢、宿舍更換訴求等,AI輔導員憑借其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能夠迅速且精準地回應那些重復性、指引性的問題,讓輔導員得以從瑣碎事務中解脫,將更多精力聚焦于學生成長的深度引導,如開展個性化的職業規劃、組織深度的談心談話,精進育人的主職主業。
另一方面,AI輔導員的出現,契合當代大學生的數字化交流習慣。在互聯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這一代學子,對于線上溝通、智能交互有著天然的熟悉。AI輔導員能夠隨時隨地與學生互動,無論是深夜困擾學生的學業難題,還是假期突發的生活煩惱,只要學生需要,就能獲得及時的反饋。而且,它還能為那些羞于向真人輔導員敞開心扉的學生提供傾訴空間,依據預設算法給予情感支持和初步建議,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面。
然而,在享受AI輔導員便利的同時,也必須清醒認識到其局限性。盡管它能模仿人類交流,但其本質仍是機器人。在面對一些復雜情感問題時,AI輔導員難以像真人輔導員那樣敏銳捕捉學生情緒的細微變化,給予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句貼心的安慰,用人情味去化解學生的心結。而且,當前AI技術在理解復雜語境、提供深度見解方面存在不足,偶爾還可能給出似是而非甚至錯誤的答案,這不僅會影響學生的信任度,還可能誤導學生的認知方向,讓他們在重要抉擇時刻陷入迷茫。
再者,人與人面對面交流所建立起的“了解—溝通—信任”關系,是育人工作的基石,這是AI輔導員所難以企及的。學生在成長路上遭遇挫折時的迷茫、取得成績時的喜悅,都需要真人輔導員在身邊,用真實的情感共鳴、切實的人生經驗去陪伴、引導,這種心與心的連接是任何智能程序都無法復制的。
隨著AI技術的持續進步,AI輔導員的智能化程度逐步提升,或許將擁有更多類人的特征。但這并不意味著輔導員工作會被完全取代,反而對輔導員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輔導員要學會與AI協同作戰,合理利用AI處理日常雜務,騰出精力深耕育人;另一方面,要強化自身獨特的“人情味”優勢,給予學生更有溫度的關懷,深入了解學生內心世界,在情感溝通、價值塑造上狠下功夫。唯其如此,方能在科技賦能之下,讓高校育人之路越走越寬。(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