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許多地方的縣政府大院秀了一把反差感:在安徽舒城縣,政府大院成了“停車場”,隨意進出無門卡,自由停車不收費;在河南安陽、山東德州,政府大院變成了“打谷場”,存糧曬糧,粒粒歸倉;在安徽績溪,縣政府門前開放了“夜間場”,攤販云集,熙來攘往,井然有序。“政府大院接地氣”沖上熱搜,不僅引得當地百姓點贊,也讓外地的朋友們格外向往。
開放的政府大院為何能聚人氣、暖人心?因其不僅拆掉了現實中的隔斷圍擋,還跨越了百姓的“心墻”。過去,“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成為一些政府部門的通病,個別干部不僅不愿意主動靠近民眾,還在許多“急難愁盼”的問題上處處躲著民眾,這樣的干群關系自然“熱”不起來。如今在許多地方的政府大院里,家長可以帶孩子在景觀帶旁散步玩耍,老人得空也可在其中閑坐甚至鍛煉,用腳步丈量的距離拉近了,這份暖意自然也可用心感受。
究竟是先有開放的行動,還是先轉變了服務的作風?具體到個案中或許難以追溯,但這些成功的例子也在告訴我們,二者缺一不可,同樣都需要時間的打磨。如“縣政府門口的夜市”并非一時興起,而是存在多年,規(guī)模逐步做大;相關部門也并非消極縱容,而是積極支持、改進服務,為“夜經濟”保駕護航。擺攤無門檻、無費用,夜市自然而然越辦越紅火;杜絕外溢占道,防范噪聲擾民,自覺定時收攤,周邊居民更能理解支持;物美價廉、井然有序,居民逛夜市形成習慣,游客也將其視作景觀……在這樣一組良性循環(huán)中,既能看到政府部門接地氣的一面,也能體會到攤販和民眾有默契的一面,盡管這只是為民服務的小切口,卻能氤氳出濃濃的煙火氣。
更進一步來看,開放的政府大院,其實也是在通過一種靈活高效的方式,彌補公共服務的部分短板。基層工作千頭萬緒,無論是農民搶抓農時的焦急、游客和探親人群“停車難”的抱怨,還是健身群眾接杯水上個廁所的小方便、社區(qū)組織活動尋找場地的真需求,基層政府都應時時放在心上。在部分地區(qū),解決這些民生“急難愁盼”需要循序漸進,短時間內或許無法面面俱到,此時政府大院作為設施服務相對完善的公共空間,可以通過主動開放的方式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回應民眾需求。長期來看,開放的政府大院是一種態(tài)度,但并非一勞永逸、可照抄照搬的“作業(yè)”,只有通過這個窗口了解到更多“急難愁盼”,并不斷改進硬性條件和柔性服務,才能更好接地氣、解民憂。
聚人氣、接地氣,最濃不過煙火氣。更加開放的政府大院,傳遞出為民情懷,也彰顯著政府擔當。(默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