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進行數字化管理之前,由于缺乏標準化生產管理體系,需要耗費大量人工定期到大棚巡查,蔬菜瓜果種植發展難以突破。”近日,臨河區烏蘭圖克鎮黨員農戶朱耀飛說。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智慧農業已經成為現代農業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在烏蘭圖克鎮鮮農萬畝設施農業產業園區溫室大棚里,黃瓜、香蕉等蔬果長勢喜人。
近年來,臨河區以黨建帶動智慧農業,充分發揮科技賦能助農增收的理念,不斷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積極引導種植戶利用智能農機科學種田,實現節本增效,著力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示范帶動作用,實現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智慧農業高質量發展。
“每個大棚都有這樣的顯示器,能實時顯示埋在地下20個傳感器監測到的數據,大棚里面缺肥了、缺水了,都會實時提示,也解決了傳統種植‘豐產不豐收’的問題?!睘跆m圖克鎮東興村黨支部書記祝利平說。
在臨河區,有很多像朱耀一樣的種植戶,他們通過一部手機、一塊大屏,就能鏈接萬畝良田,實現科學種植。臨河區充分發揮數字化平臺作用,深度融合“黨組織+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通過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管理,帶動區域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升級,科技的使用讓農戶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從“汗水農業”朝著“智慧農業”加速轉變。
臨河區以“黨建引領、產業振興”為方向繪就致富新畫卷,進一步優化蔬菜產品產業發展格局,大力推動瓜果蔬菜產品產業化發展,充分發揮黨員“排頭兵”示范作用,以建標立桿、示范帶動的方式,組建黨員志愿服務隊,全力打造“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黨員隊伍+群眾代表”鄉村振興新樣板。
截至目前,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已建成千畝以上設施農業園區5個,全域10萬畝土地都已打造成高標準農田,先后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17家科研院所合作,柔性引進孫其信、任發政、康紹忠等6位院士專家,研究集成鹽堿地改良技術模式10余項,5萬畝試驗示范項目成為全國樣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