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當年我們挖總排干的事兒還能被展出。作為連隊首批上陣的18名知青,我們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十八勇士’。”近日,在“千年基業鯀禹相繼”——總干渠總排干工程基層一線人物展現場,69歲的李文世看著自己與昔日戰友的照片,心中不禁涌起無盡的感慨。
時光回溯到1975年春天,20歲的李文世積極響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從西安遠赴磴口,加入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一團六連。當年冬天,連隊接到挖總排干的任務。
“當時,連隊100多名知識青年中,第一批報名的有18人,我是其中之一。工地在杭后大樹灣,‘十八勇士’立志要甩開膀子、脫皮掉肉大干六十天。正值寒冬,我們和‘青年突擊隊’‘女子戰斗隊’一起扛著紅旗,從兵團出發一路步行去工地,沿途所見皆是鹽堿地和簡陋的土房?!崩钗氖勒f,團部提前在工地附近搭了簡易草棚,草棚又黑又矮,唯一的照明工具就是馬燈,床就是木板拼成的通鋪,每間房里住40多人,草棚里放著兩個燒得通紅的用汽油桶改裝的火爐,草棚的地面上鋪了一層厚厚的麥秸,地上全是冰凍的泥漿。
草棚里天寒地凍,工地上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到處彩旗招展,印有“鐵姑娘戰斗隊”“民兵小分隊”“知青突擊隊”的旗幟隨處可見,大家干勁兒十足?!笆擞率俊钡娜蝿帐情_挖一段200米長、20米寬、5米深的渠,總土方工程為2萬多立方米。一開始沒找對方法,每人一天連一方土都挖不完,不甘心落后的他們一直在找辦法?!笆擞率俊敝械摹昂诶象H”是個聰明人,跟著其他隊伍學習后,總結出一套經驗,先用鋼釬鑿開凍土表層,大家把大凍土塊兒扛在肩上扛到渠陂外,小塊兒用籮頭擔,即便肩上、手上磨出了血泡,也沒有一個人喊累喊苦。干得最多的一天,他們完成了1000立方米的任務。
11月下旬,河套地區氣溫驟降,陰山下寒風呼嘯,吹得臉生疼。上一天工回來,“十八勇士”穿的橡膠靴已經凍成了兩個冰坨。隨著工程的推進,兵團機械隊派出了推土機挖渠,有了推土機大部分的土方工程便快速完成了,剩余的工程量由知青們三班倒完成,大家挑燈夜戰,除了吃飯其余時間都在工地。經過兩個月的奮戰,任務終于全部完成?!笆擞率俊币驗樵谕谇斜憩F突出,每人得到了一個搪瓷水杯的獎勵。
歲月如梭,光陰似箭。2015年,李文世從南方回到巴彥淖爾定居,再次來到當年挖總排干的地方,這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的鹽堿地已變成沃野良田,一幅幅美麗的鄉村振興畫卷徐徐展開。李文世在自己撰寫的《烏蘭布和沙漠的故事》一書中,專門寫到了河套兒女開挖總排干以及總排干疏通后河套地區渠通了、水排了、糧豐了、人富了的美好景象。
當年的“十八勇士”和其他知青們現已在不同的城市生活,但李文世一直與一團六連的知青們保持著聯系,通過微信分享總排干的變化,前幾年知青們回到磴口相聚,再次到當年挖渠的現場,大家合影留念、暢談過往,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光榮的戰斗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