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拉特中旗有一位銅銀器手藝人巴圖陶高,他40年如一日默默堅守,用傳統手工藝打造銅銀器。他制作的銀飾品古樸典雅、花紋疏密得當、形態美觀協調,展示了蒙古族生產生活和文化內涵,盡顯非遺之美、中華之韻,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和收藏家的喜愛與贊譽。2021年,巴圖陶高的這項手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近日,走進巴圖陶高的銅銀器制作室,聽到小錘敲打的叮咚聲,他正為蒙古族姑娘趕做一套手工銀頭飾。基本制作完成的頭飾,他采用了烏拉特傳統的銅銀器制作方法,看上去做工精細、圖案優美,透露著銀匠細膩考究的靈感,保持了原始的制作工藝。“做這個烏拉特頭飾程序多,一開始熔化銀子,第二就是用鐵錘打,壓條、拉線、捻線、掐絲,一步步做,上面中間還得鑲嵌珊瑚、綠松石,就這些工序,需要用一個月。”巴圖陶高說。
“烏拉特”為蒙古語,意為能工巧匠,烏拉特銅銀器技藝產生于明末清初,有300多年的歷史。巴圖陶高從小和家族長輩學習銅銀器制作技藝,一絲不茍地研習每一道工序,再加上愛琢磨,手工技藝越發精湛,現已是烏拉特中旗有名的老手藝人。
巴圖陶高對銅銀材料的特性非常熟悉,無論是熔煉、鍛造、雕刻還是鑲嵌,每一環節都力求作品展現出古樸典雅的韻味,又不失現代審美的新意。他善于從自然、歷史、文化中汲取靈感,將豐富的想象力與精湛的技藝相結合,創作出既具有傳統特色又富有創新精神的銅銀器藝術品,他的作品也符合當地牧民和現代年輕人的審美。在巴圖陶高的手工藝店里,他親手制作的銀碗、馬鞍、蒙古刀、蒙古銀壺、頭飾等成套的銀器擺滿貨架,前來定制、購買的人們也絡繹不絕。“今天過來訂做了銀戒指,感覺手工打的細致精美。”顧客烏靈其木格說。
2014年,巴圖陶高被評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拉特銅銀器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今年又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烏拉特銅銀器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目前,他這里的學徒已有30多人,有的已經開設了屬于自己的銀飾品加工店。烏拉特銅銀器傳統手工藝在巴圖陶高的帶動下遍地開花,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下一步,我要將傳統的古老匠人手藝和現代手工藝結合起來,做出更多精美獨特的成品,繼續發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巴圖陶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