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磴口縣渡口鎮城東村的設施農業大棚,只見一顆顆熟透的西紅柿掛在碧綠的藤蔓上,煞是惹人喜愛。這段時間,這里種植的60余畝西紅柿搶“鮮”上市,賣了個好價錢。
寬闊平坦的道路干凈整潔,白墻黛瓦的房屋錯落有致,家家戶戶院子和屋頂上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板熠熠生輝……走進五原縣隆興昌鎮聯星光伏新村,仿佛走進一幅清新宜人的鄉村畫卷。
在臨河區曙光鄉治豐村“塞外珍坊”民俗館,小到小人書、磁帶,大到電視機、收音機、電影放映機,各式各樣的老物件讓人目不暇接。今年,曙光鄉還邀請抗戰老兵、鄉賢能人和黨員干部為村民講解黨史和老物件的故事,進一步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翻開我市鄉村振興答卷,一幅幅精彩畫面讓人振奮。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今年以來,我市在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方面持續用力,著力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奮力建設黃河流域鄉村振興樣板區。如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新圖景正在巴彥淖爾大地上徐徐延展。
五原縣聯星光伏新村(資料圖)
產業振興
——筑牢鄉村振興根基
隆冬時節,天氣寒冷,臨河區浩彤農業產業園種植大棚里卻是綠意盎然,一畦畦芹菜長勢喜人。近年來,臨河區立足資源優勢,不斷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一座座溫室大棚正在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目前,臨河區設施農業面積達2.98萬畝,以鮮農、八一聯豐、四季青、金伯利、浩彤、金榕為代表的設施農業園區已發展到21個。其中,用于春季育苗的約1.2萬畝,用于生產蔬菜的約1.78萬畝。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之基。今年,我市持續壯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牢固樹立鏈式思維,以工業化理念推動農牧業發展,全力建設奶業、肉羊、向日葵、玉米百億級產業,小麥、羊絨等30億級產業,努力實現肉牛、西甜瓜等10億級產業結構性升級、集群式發展;持續抓好絨山羊、奶業產業集群建設,圍繞小麥、肉羊、玉米等優勢產業積極爭取產業集群項目;力爭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農牧業產業化企業達到340家,緊密型聯結機制比例達到65%,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0家以上,主要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提高到78%以上。
人才振興
——激活鄉村振興動能
今年,在自治區2024年主要糧油作物高產競賽中,我市小麥、玉米、向日葵、馬鈴薯均創自治區最高單產紀錄。
農作物的高產離不開我市農牧業科技人才的付出。作為“塞外糧倉”,今年以來,我市聚焦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不斷激發人才活力,為鄉村振興聚智賦能。
為了真正“讓技術長在泥土”里,我市持續深入開展“萬名專家人才服務基層”“三服務一促進”行動,組織農牧、科技等領域干部人才在最需要農業技術的一線護航農牧業生產,通過“市級聯縣帶鎮、縣級聯鎮帶村”,不斷做優做大專家人才發揮作用的舞臺。今年,市、縣兩級共選派農牧科技等領域專家人才1300余人,通過農技指導、送教上門等方式,服務群眾5萬余人次,幫助解決基層困難和問題1270余件,推廣新型實用技術20余項,開展“田間課堂”“技術骨干能力提升班”等線上線下各類培訓活動226場次,覆蓋農牧民1.7萬余人次。
為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2023年底,我市出臺《職業農牧民職稱評審試點工作方案(試行)》,積極探索農村牧區本土人才資源開發新模式。今年,我市首批87名農牧民獲得了專業技術職稱,涵蓋作物種植、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農畜產品加工、農牧業機械、農牧業社會化服務、農村牧區電子商務等行業類別。為了讓更多“新農人”扎下根、干成事,我市還積極引導、鼓勵“新農人”和大學生返鄉創業,培養出了一大批“新農人”“田秀才”“鄉創客”,讓更多人才活躍在鄉村沃野,助力鄉村振興。
文化振興
——為鄉村振興培根鑄魂
近日,磴口縣補隆淖鎮新河村鄉愁民俗館迎來了第一批游客。展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弘揚農耕文化和鄉土情結為亮點,通過一個個物件和一張張老照片記錄了新河村的歲月變遷,生動展示了地區各族干部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美好場景。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思想保障。今年以來,我市不斷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大力推進農村牧區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創建第二批市級鄉村治理示范嘎查村35個,推進村級議事協商、矛盾糾紛化解、移風易俗、數字化建設、平安鄉村建設和在外鄉賢助家鄉實驗及試點示范建設,持續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同時,不斷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積極推進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努力提高農牧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水平,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生態振興
——擦亮鄉村振興美麗底色
在烏拉特前旗白彥花鎮烏日圖高勒嘎查新建的休閑娛樂小游園里,每天都有村民悠閑散步、打球健身。這里原本是廢棄的宅基地,經過改造,變成了健身園、游樂園。今年,白彥花鎮統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戶廁改造和污水治理等工作,實現人居環境從“臟亂差”到“清潔美”的蛻變,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節節提升。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今年,我市持續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完成新建戶廁和各類問題戶廁整改2033個,(下轉第四版)(上接第一版)開展農村牧區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治理行動,讓鄉村振興底色越來越美麗。同時,持續提升鄉村建設水平,學好用好“千萬工程”經驗,同步實施和美鄉村“十百千”和有效銜接“十百千”創建,創建和美鄉村示范縣1個、示范蘇木鄉鎮11個、示范嘎查村71個,有效銜接十強鎮10個以上、百強村100個以上、千強戶1000戶以上。
組織振興
——筑牢鄉村振興“戰斗堡壘”
近年來,磴口縣渡口鎮東地村黨支部認準領辦合作社這把“金鑰匙”,摸索出一條“村黨支部+村集體產業合作社+產業園+農戶”的產業致富新路子,讓全村106戶村民都當上了股東。去年,東地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40萬元,帶動周邊農牧民務工收入達300余萬元。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強化黨建引領。今年以來,我市持續把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作為嘎查村黨組織書記“比武爭星”的重要考評標準和帶動群眾增收的實踐路徑,鼓勵嘎查村黨組織探索土地入股、養殖合作、社會化服務、勞務服務、旅游服務、置業出租等領辦模式,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目前,全市已有138個嘎查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入股金額達4.54億元,帶動8294戶農牧民入股,實現分紅1772.5萬元,平均收益率達10%。
“大事小情都要讓群眾明明白白、共同參與,這樣大家才能有共建共治共享的積極性。”臨河區干召廟鎮民主村黨支部書記張三明說。近年來,民主村把有威望、有文化、有能力、有覺悟的村民推選出來,與村民小組長、黨小組長組成“五人小組”,通過“五張嘴參與議事、十只眼睛全程監督、五支筆復審把關”,有效暢通了農村基層治理“微循環”。
今年以來,我市持續推行嘎查村民小組網格化“微治理”模式,在全市652個嘎查村劃分網格7519個,由村民小組長、黨員或群眾代表擔任網格員,不斷健全走訪聯系、代辦幫辦制度,做到“提戶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同時,在嘎查村黨組織領導下,全市村民小組中群眾信得過、有威望的黨員、村民代表、種養大戶等先進力量團結起來,組織3462個村民理事會、2781支志愿服務隊、4.6萬余名黨員群眾參與鄉村治理全過程,進一步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