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雖然智能手機遍及城鄉,人們獲取信息及視頻極為便利,但通過報紙獲取信息,仍是一些讀者多年養成的閱讀習慣。
近日,正值年底訂閱季,不少熱愛閱讀的市民選擇訂閱《巴彥淖爾日報》。通過報紙了解時事動態、學習知識,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感受傳統閱讀的寧靜與美好。
“報紙為我的夢想插上翅膀”
2022年6月,《巴彥淖爾日報》刊登“民族團結宏歌長——探尋‘三千孤兒入內蒙’中的巴彥淖爾故事”系列報道,其中第一篇《“國家的孩子”張健:我要把我的故事講給后輩聽》一經發布,便收獲了大量關注和良好的社會反響。
2024年12月,張健來到巴彥淖爾市融媒體中心訂閱了2025年的《巴彥淖爾日報》。他是烏拉特中旗稅務局一名退休干部,更是“三千孤兒入內蒙”這段歷史佳話的當事人之一。
作為一名“國家的孩子”,張健一直有個夢想——為生活在烏拉特草原上的“國家的孩子”解決一些具體的生活困難,共同發展,搞好民族團結。于是,張健到處奔走找尋,在烏拉特中旗相繼找到了15名“國家的孩子”,并個人出資,將自家的房子打造成“國家的孩子”展館。
這幾年,張健的事跡被媒體報道的次數越來越多。“但凡與我所做工作有關聯內容的,我都會把報紙收藏起來,但難免還有收集不全或者遺漏的部分。”張建略帶遺憾地說。
在他一步步完成夢想的路上,由于與社會的接觸面日益擴大,與各單位和部門的來往日漸增多,也讓他感受到了報紙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天人們獲得新聞渠道有多種選擇的情況下,作為地方黨報和主流媒體,《巴彥淖爾日報》真實、嚴謹,代表黨委政府發聲,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可信度,而我所做的很多工作,正是在報紙等新聞媒體的及時報道宣傳下,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讓我當初的一個設想,逐漸落地生根。”
“看報讓我心里感覺充實”
“我從不打牌,很少娛樂,平時喜歡看看報紙、雜志,讓我感覺生活很充實。”78歲的吳振東是河套灌區烏蘭布和分中心的一位退休職工,今年他的孫女為他訂閱了一份《巴彥淖爾日報》作為新年禮物。
“很喜歡這份禮物,上班時候我就愛看報,尤其《巴彥淖爾日報》《巴彥淖爾晚報》都是我愛看的!”吳振東告訴記者,他喜歡看《巴彥淖爾日報》的時政新聞和民生社會版面,還喜歡看晚報的身邊、服務、法治版。“每次看到那些關于城市建設發展越來越好的報道心里都很開心,而且我從報紙上還獲取了不少便民的消息,比如醫保報銷的政策就是看報紙知道的。”
吳振東的老伴以前讀過中專。閑來無事,老兩口經常坐一起讀報、交流。有時鄰里要找幾張報紙,吳振東便很爽快地拿給他們。家里親戚朋友帶小孩來了,他也會給他們看一看近期的報紙,聊聊身邊的新聞。
“現在年齡大了,腿腳不方便,是報紙的陪伴讓我不出鄉野卻知天下事,讓我能和這些子孫后輩們有更多的話題。”吳振東老人說。
“報紙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在臨河開了一家小店的杭波今年也自費訂閱了1份《巴彥淖爾日報》。
杭波本身熱愛閱讀和寫作,“我上初中時候語文作文就經常受到老師和同學的表揚,我認為和我每周都會去報亭買雜志和報紙是分不開的。我小時候讀報都會摘抄,現在回老房子還能找到我的摘抄本呢!”杭波說。
受父親影響,杭波的兒子上學期間也一直喜歡文科。于是高考填報志愿時,杭波與兒子共同選擇了新聞專業。“我一直認為做新聞的是很有社會責任感的人群,既然我的孩子喜歡,那就盡力幫助他。而《巴彥淖爾日報》就像我們父子倆的良師益友,我會繼續堅持訂閱報紙。”
巴彥淖爾日報自1958年創刊,歷經66年,傳遞信息、播撒文明、弘揚主旋律,始終站在歷史變革的潮頭,與時代共進,與人民同行。內容優勢、傳播公信,使《巴彥淖爾日報》的影響潛移默化,深入人心。如今,這已不僅僅是一份報紙,更是“報、臺、網、微、端、號”百花齊放,文、圖、音、像、碼交相輝映的全媒體平臺,不但記錄著巴彥淖爾這座城市的過去和現在,也將陪伴我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