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段時間得知王照出版了散文集《藏不住的心事》,并從一位文友的文章中了解到王老師是位坐輪椅的殘疾人,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被王老師身殘志堅的精神和對文學的執著追求所感動,于是加了他的微信,他給我贈送了他的書。
微信交談中,王老師說我們見過面,還一起領過獎,我才恍然想起,那是2021年7月的一天,在一場征文活動的頒獎儀式上,有位坐輪椅的老師,別人正要扶他上領獎臺,主席臺上的一位老師見狀,就讓我們在臺下領獎。我們還照了張合照。當時一起領獎的好幾位老師我都不認識,當然也不知道他就是王照老師,而他卻記住了我。
1992年以來,王老師的作品頻繁見諸報端。他曾是一個農民工,走南闖北。雖然生活過得有些艱辛,但無論在怎樣雜亂的環境中,他都沒有放棄讀書和寫作。他有著豐富的生活經歷,也喜歡記錄生活中平凡的小事。幾年前,他病倒了,卻依然在追逐自己的文學夢。不會使用電腦,他就坐在輪椅上,用還可以動的右手在稿紙上創作,一遍遍地修改好,然后通過手機打成電子版。王老師說他花費了三年多的時間整理這些年寫過的文稿,后又付梓兩年多,校正稿就打印了五本。為了這個“孩子”,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由于用眼過度,他現在一看書或手機,眼睛就疼痛流淚。即使這樣,他依然在輪椅上追逐著自己的文學夢。這樣一位老師怎能不令人肅然起敬?!
二
經歷風雨,方見人生彩虹。王老師堅信,成功的秘訣就是每天都比別人多努力一點。他用自己的勤奮和堅持不懈造就了文學道路上的碩果累累,他的文章也曾在多個省市獲過獎。雖然他的身體不能自由行走,但他思想和靈感的火花卻在四處噴濺,火花落下之處便會生成一篇篇耐人尋味的文章。
王老師內心強大,情感細膩,他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過分的修飾,而字里行間卻是質感實足。讀他的文章,就像聽一位長者講故事,婉轉動聽。如《尋驢記》:他家的驢丟了,他在鄰村找到了,驢卻不認他。他連打帶罵,引來眾人圍觀,硬是死拉硬拽地把驢趕回家。而驢又死活不進圈,全家人強硬地把驢趕進驢圈。第二天,他趕著驢車去給別人送貨,半路遇到一個人。那人說驢是他家的……兩頭長得如此相像的驢,鬧出了一個令人啞然失笑的故事。
三
寫作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照本宣科。一個作家,不僅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還要有多層次的生活閱歷和敏銳的洞察力。寫作并不像看起來那樣簡單,把平淡的人和事寫成扣人心弦的文章絕非易事。《一地的心碎》記錄了時代大潮下打工者的遭遇:一個農民工好心給工友借錢卻掉入陷阱。生活已經是一地雞毛了,回家時又被騙進“黑店”,被“白骨精”威脅,勒索了身上所有的錢。文中這樣寫道:“我懊悔著像一個喪家犬向外走去,身后那個壞透了的女人還在喋喋不休。我感到一陣惡心,強忍著出了門,哇地一口吐了出來……”作者沒有直接用文字大肆渲染受害人的內心是如何悲憤、心酸,而是通過語言和動作,讓讀者讀出了一個老實的農民工橫遭欺凌的無奈、無助和狼狽。看似很平靜的講述卻牽引著我一口氣讀下去,并讓我覺得內心深處有些什么東西在涌動。
王老師還是一個低調、謙遜、懂得感恩的人。求醫途中,他遇到了許多好心人,他們無私地給予他關愛、幫助。他將這些人牢記于心,并在文章中贊美他們:“這一個個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身影,像一道美麗的風景點綴著京城站,溫暖著旅客的心……在感激、感謝、感恩、心生敬意之余,我還能說些什么?”
“多年來,與紙和筆相依相伴,攙扶著走過了多少孤寂和落寞的日子,也排解了多少剪不斷理還亂的愁懷,于是留下了近乎胡言亂語的文字。慢慢地,不知不覺就攢下了這么多叫作文章的東西,這就是拙作《藏不住的心事》的由來。”王老師在序言中寫道。
作為文友,我敬佩王老師的堅韌,欣賞他的文采,由衷地祝愿這位輪椅上的追夢人在文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