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臨河區委、區政府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把人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百姓的“幸福感”扛在肩上,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溫暖的民生答卷——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到公平優質的教育;優質醫療資源持續擴容和區域均衡發展,讓醫療服務從“有”到“優”;家門口的養老服務中心,讓老年人“老有所依”;實施就業優先政策,讓更多人找到稱心的工作……
均衡發展教育公平有質量
育人環境持續優化
教育是一座城市持續發展的基石,是衡量民生幸福指數的重要標志。2024年,臨河區按照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任務路徑,通過集團化辦學模式,推進臨河區教育改革和發展持續深入。
集團化辦學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舉措,優秀的師資、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豐富的教育資源將在更大范圍內流動和傳播,臨河區教育局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積極探索集團化辦學模式,促進老城區教育環境優化、教育資源豐富,讓更多的學生受益,從而提高整體教育質量。
教育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基礎工程,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今年臨河區共有8所民辦幼兒園通過了市教育局普惠性幼兒園評估驗收,新增普惠性學位1709個,普及普惠率達到91.4%。2024年臨河區中、高考成績突出,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水源路幼兒園建設項目順利完成,水源路學校初中部、市實驗小學明珠路校區等5個重點建設項目快速推進;教師隊伍建設持續增強,全年共開展2次教師集中招聘,新招聘163人;臨河二中教師賀來虎榮獲“2024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榮譽稱號,臨河一中教師周福明榮獲“2024年度全國模范教師”榮譽稱號。
持續推進優質醫療有“門路”
11月29日上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臨河區人民醫院心血管病技術培訓中心正式揭牌。當日中午,家住烏蘭圖克鎮的王女士突發持續性胸痛,到鎮衛生院就診,接診醫生為其做心電圖檢查,將結果上傳至醫共體遠程心電診斷中心請求會診。區人民醫院立即啟動急性心肌梗死綠色通道將患者轉運至醫院,經診斷,患者需立即進行冠脈介入手術救治。征得患者家屬同意后,阜外醫院趙漢軍教授與區醫院馮兵主任、閆偉副主任為其行冠脈造影+球囊擴張術+支架植入術,僅30分鐘,手術就順利完成且非常成功。
“沒想到我正巧趕上這個中心成立,病看得好、手術做得也快,跟去北京看病相比較,不僅省下了一大筆開銷,還省了家屬們很多精力,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國家級專家的救治,真是方便。”術后王女士說。
臨河區人民醫院院長許天云介紹,通過這次合作,借助于北京阜外醫院強大的心血管病專科服務能力,可以提升區人民醫院心血管病的診療技術水平,帶動全區心血管病診療技術發展,讓全區人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國家級專家的優質醫療服務。
據悉,目前臨河區醫共體總院和28家基層分院搭建醫共體信息平臺,通過“互聯網+醫療”的聯合體,實現區域內醫療診療信息互聯互通共享,讓轄區居民小病不出村、常見病留在鄉鎮、大病90%可以留到醫共體總院,有效緩解轄區內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自醫共體運行以來,共完成遠程影像診斷14.3萬例,遠程心電診斷14.5萬例,及時診斷并轉診心梗患者近300人,基層分院發起遠程協同門診會診800余人次,實現了“讓信息多跑路、讓患者少跑腿”,打造了“城區15分鐘、農村30分鐘”急救圈,建成胸痛、卒中、創傷等5大中心,急診救治能力顯著提升。
全域覆蓋家門口養老有溫度
近些年,臨河區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著力打造“家門口”、智慧化、有溫度的養老服務,讓廣大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幸福晚年。
上午十點半,金川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的廚房內一片忙碌的景象,70歲的社區居民李世虎是餐廳的常客。“老年餐廳確實方便,有肉有菜有主食,軟爛可口,每頓飯也就十二三元,飯菜每天都換著花樣搭配,我很滿意。”李世虎說。此外,金川街道養老服務中心還提供送餐到家服務,滿足多層次、高品質養老服務需求。
這樣溫馨的畫面,在臨河區其他街道也在同步上演。“張姨,腰上感覺熱不熱?”在解放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康復理療室,理療師正耐心詢問著前來理療的患者。據悉,為滿足轄區老年人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目前解放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可提供磁療、測血壓、測血糖等服務,并精心打造了集日間照料、健康理療、文體娛樂、為老助餐服務于一體的綜合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實現10分鐘~15分鐘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全覆蓋。
近年來,臨河區把民生福祉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不斷探索養老服務新模式,形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全力推動養老服務從“老有所養”到“老有頤養”。截至目前,臨河區共建成街道養老服務中心11個,社區養老服務站23個。
精準服務就業之路有寬度
今年10月中旬,市民丁志慧通過“臨河區就業服務中心”公眾號了解到公益性崗位的相關政策后,和中心工作人員取得了聯系,面試3天后,社區根據她的情況找到了合適的崗位。“多虧了政府的好政策,才讓我有了就業機會。”丁志慧開心地說。
據悉,今年臨河區針對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脫貧勞動力、退役軍人等重點人群,1—10月底,通過“臨河區就業創業公共服務平臺”微信公眾號,累計為102家企業發布122條信息;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會33場,累計提供15000余個用工崗位。
除了送崗位上門的“輸血”幫扶,臨河區還依托定點職業技能培訓機構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增強重點就業人群的“造血”功能。市民郝敏通過培訓拿到了《初級按摩資格證》《月嫂證》《高級育嬰師證》,就業路更寬了,對未來也充滿信心。
今年以來,臨河區通過創建勞務品牌、開展招聘會、創業擔保貸款、技能培訓、就業專員服務企業等多項惠民政策促進就業,截至12月10日,城鎮新增就業3030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887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850人。
一個個熱切的民生期盼得到回應,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開花,民生基石不斷夯實、民生難題不斷紓解、民生福祉不斷增進,每一項民生工程的兌現,都推動著臨河人民幸福指數不斷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