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課題組
核心提示:
河套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背景下,講清楚這種從屬關系,有助于進一步推動河套文化在新時代的繁榮發展,也是從河套文化的角度對北疆文化理論建構貢獻力量。
河套文化是具有明顯區域特征的地方文化,是人類發展史上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內陸文化與邊塞文化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是中華民族一體多元、和諧共生的文化淵源之一,是各民族先民生生不息、相互融合、發展進步的見證,歷史悠久、積淀深厚、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呈現出文化的交錯、融匯與和諧,體現出深厚的包容性、多元性和廣泛性,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匯聚力和孕育力。
北疆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北疆文化建設,是自治區全面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實際行動,更是推進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路徑。河套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背景引領下,講清楚這種從屬關系,有助于進一步推動河套文化在新時代的繁榮發展,也是從河套文化的角度對北疆文化理論建構貢獻力量。
河套文化的內涵與特征
“河套”是一個地理名詞,黃河由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起源,經寧夏往北流,至巴彥淖爾東轉到托克托又南拐,這一段黃河形成了一個套狀的地域,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幾字彎”,河套文化就發生在這個特定的自然地理區域內,具體指黃河中上游河道從西、北、東三面圍繞的高原地域及其外側支流流經地區。河套文化是指代特定自然地理區域的地域文化,是生活在這個地域的人們在漫長的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發現、創造和形成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河套文化是具有明顯區域特征的地方文化,是人類發展史上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內陸文化與邊塞文化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是中華民族一體多元、和諧共生的文化淵源之一,是各民族先民生生不息、相互融合、發展進步的見證,歷史悠久、積淀深厚、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呈現出文化的交錯、融匯與和諧,體現出深厚的包容性、多元性和廣泛性,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匯聚力和孕育力。
河套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地緣關系和文化實質看,河套文化是北疆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疆”正是歷史上的“朔方”,這里的“朔方”是一個整體的地理概念。中華民族在各個歷史時期不斷熔鑄形成的過程中,無論具體疆域如何界定,北疆一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眾多的草原民族和政權在這里上演著形成、發展、壯大或消亡的故事,歷史上先后有匈奴、鮮卑、敕勒、突厥、黨項、蒙古等民族在此活動。其中,匈奴、突厥、蒙古聲名顯赫一時,在歷史上曾經發展到一定規模,并創造了輝煌功績。他們與中原政權不斷交往交流交融,或建立局部的統一政權,或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統王朝,成為推動中國歷史不斷向前演進的重要力量。
在北疆這個舞臺上,河套地區地理位置重要,是北方邊疆的襟要之地,溝通著中原腹地和邊塞交通,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之間爭奪生存空間和戰略資源的關鍵。各王朝把河套作為發展經略之重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破林胡、樓煩,辟地千里,移民屯墾;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退匈奴,秦朝徙謫戍、筑長城、修直道,“新秦中”田連阡陌,欣欣向榮;漢朝衛青、霍去病北伐匈奴,河套地區是漢匈主戰場,更是胡漢并存、游牧農耕共生之地;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先后在巴彥淖爾建立前趙、后趙、前秦、后秦等政權,后北魏統一北方,河套地區成為《敕勒川》中的游牧圣地;大唐盛世,突厥歸唐,河套地區盡為唐有;后西夏王朝占據,蒙古滅西夏后納入元朝版圖,明代瓦剌、韃靼與明朝爭奪河套,在一次次的爭奪交戰后,河套地區從烽火狼煙走向和平交融。九原郡、朔方郡和受降城等,正是中央政權在河套地區的行政設置。
今天提出的“北疆文化”,既是以內蒙古為核心的區域文化概念,也是具有明確政治空間形態的標識性概念,無論是地理范圍,還是行政區劃,河套都是北疆的屬地,河套文化當然地作為北疆文化的屬地文化存在,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文化淵源和發展演進看,河套文化與北疆文化同屬中華文明的北方文化系統。河套文化既是北疆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獨立成體系的地域文化。
北疆文化是包含河套文化的更大范圍的區域文化,有著其特定的淵源和演進過程,具有突出的政治戰略性、資源整合性、思維系統性和內涵豐富性,而在北疆文化體系中,河套文化區域涉及較廣,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天順教授在其著名的河套文化著述《河套史》中指出,河套地區原始文化發展序列明確,以河套地區為中心,分布范圍橫跨黃河兩岸,東連冀北、西接隴東,南與晉陜交界,顯示出較強的自身文化特征,有其自身的起源和發展過程。
在漫長的地質演變和人類進化史中,河套地區的文明演化留下了清晰可辨的歷史遺跡。烏拉特后旗巴音滿都呼化石區距今約7500萬年至1.2億年,是中國乃至中亞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晚白堊恐龍化石產區,被內蒙古自治區確定為“重點恐龍化石保護區”。
區域內發現了石器時代古人類開采制作石器工具的制造場,如位于烏拉特中旗的“火石梁”,當地人稱“厚契勒托拉亥”;又如烏拉特前旗明安川新石器遺址等。
分布于磴口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后旗境內東西約220公里、南北約60公里范圍內的陰山山脈的溝壑石壁之上的陰山巖畫,數量龐大、題材豐富、歷史悠久、分布廣泛,真實記錄了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生產生活、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自然環境和社會風貌,是該地區先民生產、生活、生存的重要見證,更是中國古代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和不斷升華的實物載體,起到了證史、補史的重要作用,被國內學術界引作黃河流域文明的起源。還有古墓葬、障塞古城、長城、烏拉特后旗霍各乞礦區的銅礦古冶煉遺址等歷史文化遺址,共同揭示了遠在數萬年以前,河套先民就在巴彥淖爾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始終參與著中華民族的締造和不斷發展的偉大歷程,所以說,河套文化與北疆文化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文化內涵和文化形態看。河套文化包涵了北疆文化概念中的大部分文化形態和文化要素,是北疆文化的集中體現和典型代表。
北疆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形態多樣,紅色文化、草原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等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面貌多維,北疆這個地理范疇內孕育著多個地域文化體,如河套文化、紅山文化等。文化結構多元,在本質文化層、物質文化層之上,明確地包含著精神文化層的內容,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蒙古馬精神和“三北精神”的精神標識。
河套文化是在河套地區產生的各種文化的總和,是一個枝繁葉茂的文化體系,文化元素、文化形態、文化特征完美地與北疆文化內涵相契合。
從文化形態看,河套地區地理要素齊全,戰略位置重要,幾千年來,紅色文化、草原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移民文化、邊塞文化等眾多文化類型長期聚集、融匯、傳承、積淀,尤為典型的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在這里碰撞交融,文化包容性顯著。
從文化內涵看,不同時期不同的歷史背景下,這塊土地集中演繹了戰與和、守與防、遷與安,不同民族、來自不同地區的人民開發與建設、交流與融合,構成了和諧共生、美美與共的發展格局,以生動的實踐故事不斷詮釋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講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佳話,塑造出忠誠勇敢、包容厚道、淳樸善良的鮮明人文精神。
從發展目標和時代價值看,北疆文化是由內蒙古各地域、各民族文化共同組成的,北疆文化和河套文化等各地域、各民族文化是整體與局部的辯證關系,二者相輔相成。二者在發展目標和時代價值上高度一致,從這個意義上講,推進河套文化就是助力北疆文化建設,是部分對整體的貢獻和彰顯。
北疆文化這一標識性概念,作為整體的北疆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中提煉出來的文化,是為了更好地增強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把強大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轉化為激發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強大精神動力。
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遺產賦予河套文化深厚的底蘊,習近平文化思想又賦予了河套文化新的內涵。河套人民有著兩千多年移民開發戍守邊疆的接力實踐,昭君出塞、烏拉特西遷、“走西口”、各族人民大規模開發農田水利,歷史上各民族不斷地融合形成了多民族開放交融、多文化和諧共生的格局,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經常對立的兩種文明——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和諧共生的現實代表,鑄就了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的氛圍和熔鑄在血液中的開放、合作、互助、進取的文化基因,體現的是團結奮斗、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園的人文氣質。
弘揚河套文化,就是要推進文化建設、增進文化認同、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在新時期引領大家以高度的政治自覺主動擔當起祖國賦予的重任,守衛北疆、建設北疆。
從實踐經驗和實際效果看,河套文化的提出和建設起步較早,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進一步探尋和研討河套文化,保護和傳承河套文化,傳播和弘揚河套文化,對于豐富北疆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助力北疆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從2005年開始,我市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做了一系列整合資源、打造品牌的工作。
建立長效機制。成立河套文化研究所、研究會,組建河套人文學院,形成了集教學、科研于一體的河套文化傳承、弘揚、普及、教育的重要陣地。成立巖畫保護與研究學會加強陰山巖畫的保護與研究,積極推動申遺。
搭建“泛河套文化圈”,開展河套文化基礎研究。從2005年開始,舉辦十屆中國·河套文化研討會,匯聚國內外知名專家,一年一個主題,由表及里、由寬泛宏觀到具體微觀展開研討,對河套文化的生成及河套文化對于豐富中華文化內涵的作用予以揭示,概括了河套文化的重要特質和基本風貌,向國內外全面詮釋河套文化的含義,確立了從恐龍時代、河套智人的起源、早于甲骨文的巖刻——陰山巖畫、大漠南北——青銅器的源頭、最早的古長城與關隘要塞、古代將軍的搖籃與胡服騎射、北方民族的演進、秦漢開始的墾殖與水利、走西口及移民文化等完整的文化體系和文化脈絡。匯集歷屆研討會成果,編輯出版《河套文化論文集》《河套文化叢書》等,2006年創刊《河套文化》學術刊物,出版美術考古圖錄文獻《陰山巖畫》《陰山巖畫解讀·磴口卷》,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和專題展示河套文化相關研究成果,擴大普及宣傳和影響輻射。成功申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項,自治區級課題8項。運用國家知識產權發明專利“光學色度比對法”進行巖刻斷代,2012年內蒙古陰山巖刻被正式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注重成果轉化、宣傳展示。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制作播出的紀錄片《河套長煙》,以近代河套水利開發為背景的電視連續劇《我叫王土地》,大型巖刻情景史詩《陰山·古歌》,國內首個以文化叢命名和展示的博物院——河套文化博物院,榮膺“中國十大節慶品牌”的河套文化藝術節成功舉辦了21屆,展示了河套文化建設成就。
可以說,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河套文化理論,在學術界立得住、說得清、有影響;河套文化建設,在現實中看得見、講得明、有成效,形成了學術界承認、社會認可度高、不斷深入人心并持續發揮作用的文化生態環境。河套文化的既有經驗和已經取得的階段性成效,對北疆文化這個文化概念的弘揚、文化格局的建立都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貢獻,河套文化自身建設、品牌打造的持續發力,對北疆文化的打造既提供了一種范式,又是成果性的貢獻。這種關系,可以說是二者辯證統一關系中的實踐部分。
河套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緊密聯系、相輔相成,演繹著北疆大地上豐富而深沉的文化積淀,共同擔負著新的文化使命。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巴彥淖爾考察提出,“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肯定了“塞外明珠”烏梁素海的治理成效和新時代“磴口模式”,評價河套灌區灌溉工程為“千年基業”。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揚、保護、傳承、研究河套文化,深入實施河套文化研究闡釋、宣傳推廣、精品創作、遺產保護、暖心惠民、文旅融合“六大工程”,以河套文化成效助力北疆文化建設,為北疆文化品牌打造貢獻巴彥淖爾力量。
(課題組成員金晶系內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文博副研究館員、黃河幾字彎文化傳播創新研究基地客座教授,郝瑞平系內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副所長、黃河幾字彎文化傳播創新研究基地客座教授,李璐系內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文博館員)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金資助”(編號JZW202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