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磴口縣耕地質量保護中心緊緊圍繞生態大縣發展總基調,堅持生態優先不動搖,豐富完善防沙治沙“磴口模式”,科學規范推進高標準農田防護林建設。2019年以來,全縣共建成高標準農田49.7萬畝,農田防護林基本按照每畝一棵樹的標準進行建設,共栽植樹木32.8萬株,成活率均在85%以上,主要栽植樹種有新疆楊、垂柳、胡楊、沙棗樹、果樹等。
2024年,磴口縣高標準農田項目設計造林11萬株,計劃冬季造林2萬株,其余的明年春季栽植。防護林建設地點主要有巴彥高勒鎮、補隆淖鎮、渡口鎮、隆盛合鎮、烏蘭布和農場、哈騰套海農場,實現高標準項目區內農田防護林全覆蓋。
因地制宜選擇樹種。農田防護林在樹種的選擇上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確保成活率。在缺水沙區,主要林帶防護林樹種選擇以新疆楊、紅柳、沙棗、胡楊等為主,次要林帶以種植經濟林(山桃、山杏、文冠果等)或鹽松等灌木景觀林為主;在有蓄水池、機電井等充分水源保障的項目區種植垂柳等。示范園區等具有典型代表的項目區,在水源保證的情況下,防護林帶重點考慮栽植部分果樹等經濟林樹種。
合理布局,提高覆蓋率。由專業設計單位實地踏勘,科學設計,合理布局,采用“渠(溝)林路”復合模式,形成寬林帶大網格規劃布局,林帶網格間距400米~500米,株行距2米×2米,林帶寬2米~3米、2行~3行,林帶垂直、林網閉合。建成后,項目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以上,農田防護面積達到90%以上,起到全面防護作用。
多措并舉,確保成活率。一是農田防護林建設工程與項目其他工程統一規劃設計,前期反復實地走訪調查,多次對接村組,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保證防護林建設符合當地實際;二是農田防護林建設工程與項目其他工程一并招標,同步實施;三是通過鄉鎮農場積極協調村組,解決防護林澆水問題,不具備澆黃河水的林帶就近使用農戶機電井或者打組合井,保障林帶水源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