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弘揚鄉村文明新風,近年來,臨河區烏蘭圖克鎮將發展庭院經濟與鄉村振興相結合,打造“庭院+種植養殖”經濟模式,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商則商”原則,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積極引導群眾發展庭院經濟,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聚力賦能。
走進烏蘭圖克鎮前進村三組郭繼平家,映入眼簾的是3個用鋼筋和雙層彩鋼瓦搭建起來的羊圈,羊兒們或悠閑地散步、或低頭咀嚼著飼料,“咩咩”聲此起彼伏,郭繼平和妻子正忙著給羊喂草料,清理羊圈。
郭繼平是村里最早發展“庭院經濟”的行家里手。“我家的3個羊圈每年出欄肉羊1900只左右,純利潤18萬余元,‘庭院經濟’讓我們小家庭變得富裕了,幸福指數也提高了。”郭繼平說。他和妻子養羊20多年了,從最初的十幾只到后來的幾百只,目前他家存欄肉羊300多只,還養了60多只雞,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一筆不少的收入。
郭繼平的“庭院經濟”采取種養循環的發展模式,自己的20畝地種植玉米、葵花等農作物用于養殖牲畜,牲畜產生的糞便經發酵后,又轉化為農作物的有機肥,通過這種模式,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郭繼平說,他還打算繼續學習養殖技術,做到科學養殖,并繼續擴大養殖規模,把“庭院經濟”做精做強。
像郭繼平這樣發展“庭院經濟”的村民在烏蘭圖克鎮還有很多。以前沒發展“庭院經濟”的時候,好多人家的院子里臟亂差,一下雨更是泥濘不堪,如今的農家小院大變樣,大棚里一年四季綠意盎然、瓜果飄香,雞、豬、羊、牛等圈舍整齊劃一,有效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近年來,該鎮按照“小規模、大群體、小成本、大思路”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充分利用村民家房前屋后的閑置土地,盤活閑置資源,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提升,不僅優化了村居環境,還增加了村民收入,真正把“庭院經濟”“邊角經濟”轉化成了“美麗經濟”,實現了經濟環境雙收益。據了解,實行“庭院經濟”以來,烏蘭圖克鎮村民在房前屋后及院子里共栽植果樹7600多株,養羊13.94萬只、禽類9.06萬只、豬9322口、牛9315頭。
下一步,烏蘭圖克鎮將繼續以政策為導向,以產業發展為抓手,把“庭院經濟”開發與農業結構調整、鄉村振興有效結合,以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目標,延續“示范帶動、串點成線、全面推進”總體思路發展“庭院經濟”,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