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據《廣州日報》報道,12月30日粵港澳(廣東)銀發經濟產業園發展大會在佛山市順德區中歐中心召開。同時,《佛山市順德區促進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正式發布。《實施方案》提出,要做大做強銀發優勢制造,在推進適老化改造,打造一批適老化改造示范點的同時,發展以銀發機器人為主導的老年智能與可穿戴裝備產業,探索“機器人+養老”模式,重點發展康養服務機器人及其高關聯軟硬件兩大細分領域。
“機器人+養老”模式再次成為區域性適老化改造的關注重心之一。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養老服務的人力需求與日俱增。數據顯示,我國養老護理員供給缺口達550萬,新增老年護理員的流失率為40%至50%。
于專業護理人員而言,智能機器人的介入可以填補同伴人力缺口;于獨居老人而言,它們具備精準感應技術,可以實時監測身體生命體征,并能及時記錄和傳輸健康數據,方便醫護人員、子女和自己了解情況,以備不時之需;于行動不便的老人而言,大小便機器人、便攜式洗浴機等智能機器人的出現不僅能提升他們的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還能維護他們晚年的自尊心;于子女而言,靠譜的智能機器人既能緩解自身的養老壓力,長期使用還能減少人力成本支出;于社會而言,智能養老機器人行業存在巨大的銀發經濟市場,養老資源也能夠得到更加合理、高效的配置,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社會養老的經濟壓力,推動養老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然而,我們在欣然擁抱 “機器人+養老”模式這一創新成果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其發展實施過程中可能面臨的種種挑戰和問題,保持理性、審慎的態度。
目前,機器人養老服務并不能保證每個環節的絕對安全,在養老領域,智能機器在技術研發和產品設計階段,必須要將可靠性和安全性放在首位,建立嚴格的質量檢測標準和風險防控體系。
再者,養老永遠不能,也不應該成為一份“全自動”的工作。養老始終離不開情感與人際關系,人類無法完全從照護勞動中解脫,個體的生命尊嚴、溫暖的擁抱、耐心的傾聽和真誠的交流仍然至關重要。各方在推廣智能養老模式的同時,不能忽視傳統親情養老、人文關懷的重要性。“機器人+養老”是傳統親情養老模式的補充,而非替代,將兩者結合以構建科技與人性相得益彰的養老新生態,使老人能于智能服務之便中悠然棲居,亦能在人間真情的潤澤下安享歲月之暖。
與此同時,社會觀念的轉圜亦是“機器人+養老”模式得以正常推進的關鍵因素。人類對技術的忌憚在老年人中更為顯著,尤其是貼身照顧時,部分老人的陌生和不安是必然的;而家屬因所受的家庭教育觀念不同,對智能養老也持不同態度。因此,讓大眾正確認識智能養老技術是當務之急,可以借鑒國內外成功試點經驗,通過舉辦科普講座、體驗活動等多種形式,讓老年人和家屬切身體驗智能機器人的功能和優勢,厚植適宜智能養老模式蓬勃發展的沃土。
“機器人+養老”模式并非空中閣樓,在這個需要高質量養老模式的時代,將科技與養老訴求深度結合是對我國客觀現實的適應。誠然,前行之路荊棘叢生,挑戰重重,但只要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在技術創新、安全保障、情感潤澤和觀念疏導等維度協同奮進,以美好憧憬為目標,以隱患憂慮為警鐘,為老年人構筑現代化的桑榆晚景。(張宗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