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塵之后,一個人的生命有多重?
??臺胞劉德文有自己的答案——12公斤。
??21年時間里,他背著300多位老兵的骨灰壇,從臺灣飛向大陸,護送老兵魂歸故里,走遍大陸20多個省份,擺渡重約3000公斤的鄉愁。
??“伯伯,跟緊我,我們出發回家了!”
??劉德文護送老兵骨灰前往墓地下葬。受訪者供圖
??2025年伊始第3天,58歲的劉德文從高雄出發,飛往江蘇南京,護送兩位老兵的骨灰回家。兩只12公斤重的骨灰壇,他一前一后背在身上。
??1949年,大批軍人入島。在兩岸隔絕對峙的數十年里,他們中的許多人沒有結婚、沒有兒女,無法對遠在大陸的父母盡孝,不能和親人同享天倫之樂,一生苦澀。歲月流逝,島內老兵凋零,逐漸被遺忘在社會角落。
??劉德文把老兵們的故事裝進了自己的人生里,傾盡所有,為他們尋親,送他們回家。對劉德文心懷感念的人們稱他為“靈魂擺渡人”。
??“等我走了,能不能帶我回家?”
??把骨灰壇放在包里,貼著胸口,背在身前,讓長者先行,也讓老兵們看清楚回家的路。只要條件允許,他甚至會為老人們的骨灰壇買下一個座位或床位,就像對待生者一樣……送老兵回家,劉德文有自己的規矩。
??“我護送的是老兵們的靈魂,不能把他們當行李一樣對待。”他說。
??作為在臺灣屏東縣高樹鄉長大的“本省人”,劉德文曾經并不了解“外省老兵”。直到1997年,他搬到高雄市左營區祥和里。
??半屏山下的祥和里,樹木蔥郁,掩映著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民宅。這是一處大陸老兵聚居的“眷村”,最多時有4000多人,其中長期單身的有3000多人。1997年劉德文搬來時,這里還有1800多位大陸老兵,現在只剩十幾位,最年輕的也已是97歲高齡。
??劉德文兒女降生時,老兵們的幫忙、問候令他十分感動,也讓他逐漸和老兵群體有了更多交流,后來更是經老兵們的推薦當上里長并連任多屆。
??“里長好!”早些年,老兵們身體尚健,在路上看見劉德文就和他打招呼。他們的口音南腔北調,劉德文聽來卻不覺得困難,在電話里僅憑聲音就能分辨出是哪一位。他常陪老兵們聊天,聽他們細數兒時的記憶和家鄉的樣貌,深切感受到幾十年骨肉分離帶給他們的痛楚。
??“我們這里的伯伯們多是海軍退伍的,大多數在臺灣沒有結婚,一輩子獨身。”劉德文說。
??春節期間,老兵們會在院子里朝家鄉的方向遠眺,一坐就是兩三個小時。清明節,老兵們買來供品,朝家鄉的方向祭拜,想對已不在人間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一幕幕場景,震撼著劉德文的心靈。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詩人余光中的名作《鄉愁》,道出了多少在臺大陸老兵內心的哀痛。
??這些老兵十幾二十歲時離開故鄉,跟著部隊到了臺灣,幾十年和大陸家鄉阻隔。1987年,眾多思鄉心切的大陸老兵走上臺灣街頭,掀起返鄉探親運動。10月,臺當局宣布開放部分臺胞回大陸探親,兩岸隔絕藩籬終被打破,老兵們才能回家看看,遺憾的是,很多人的父母都不在了。更有老兵因年事已高或身患疾病,無法踏上返鄉路,臨終前將“活已做游子,死拒做游魂”的遺愿相托。
??2003年,一位湖南籍的文姓老兵把劉德文請到家里吃飯,打開了一直不舍得喝的高粱酒。
??“我87歲了,可不可以在我死后,幫我把骨灰送回老家,葬在我父母墳邊,讓我跟他們團圓。我這一輩子,沒給父母盡過孝,如果可以,起碼以后在九泉之下,可以服侍他們。”說著說著,老人哭得像個孩子。
??幾個月后,老人離世,劉德文自費買機票,去兌現自己的承諾。出發前,他抱著骨灰壇說:“伯伯,終于要回家了,你跟緊我,回到家鄉,落葉歸根。”那趟旅程,他先從高雄飛香港,再轉赴長沙,然后坐綠皮火車到常德,乘中巴到桃源縣。
??后來,劉德文接到的請托越來越多。從最初護送朝夕相處的老兵,到后來尋找、護送素未謀面的老兵,他開啟了長達21年為老兵擺渡靈魂的旅途,一次次背上沉重的骨灰壇,自費前往大陸各地,將漂泊的鄉愁送回生命原點。
??“老兵們一輩子都在想家,將心比心,他們的一生太痛苦了!”劉德文說,“能送他們回家,我是開心、滿足的。”
??老兵們思念家鄉的親人,家鄉的親人也思念著他們。
??浙江一位老人,直到古稀之年都在尋找父親,2024年清明節,已89歲的老人在劉德文陪伴下,終于看著父親入土為安,不禁落淚,說自己再無遺憾。
??云南一位老人是遺腹子,一生沒有見過父親。當劉德文帶著他父親的骨灰回到家里,他顫抖著聲音說:“劉里長,能不能打開骨灰壇,讓我摸摸我父親。”伸手撫摸父親骨灰的瞬間,他失聲痛哭:“我終于有爸爸了!”最終,他將父母合葬,完成了母親一生想與父親團圓的夙愿。
??山東一位90歲的老人,終于等回了自己的哥哥。他站在村口,看到劉德文的一刻跪下了,行三叩拜之禮。他說:“這三跪,一是感謝你接回了我的哥哥,二是跪我哥哥,三是代表我父母感謝你完成了他們一生的心愿。”
??河南一位老人,自幼便每天和奶奶在村口等父親回家,奶奶83歲離世,囑咐她一定要找到骨肉至親。劉德文走到奶奶等候的地方,跪下說:“奶奶你不要等了,我把你兒子帶回來了,走吧,我們回家團圓了。”
??歷史跌宕起伏,兩岸離合聚散,大環境影響著小人物的歲歲年年、今生今世。作為兒子、兄弟、父親、祖父,老兵們和大陸的親人終其一生互相追尋。
??劉德文說,自己腳步還要加快,因為許多老兵的兒女年歲已高,怕他們等不到團聚的那一天。
??2024年,他護送47位老兵的骨灰回家,是數量最多的一年。往年一般一趟護送1位,這一年平均每趟送2位,有7趟送了3位。
??即便是護送3位,他依舊堅持把骨灰壇全部背在身上,兩個肩膀各擔1個在身前,身后再背1個。
??骨灰并沒有多重,重的是骨灰壇。劉德文執意要用質量好的骨灰壇,在他看來,老兵們在世時顛沛流離,去世后應該得到安穩的歸宿。
??尋找,護送,魂兮歸來
??要找到一位已離世多年的老兵,并非易事。多年分離,老兵親屬大多只能提供姓名等簡單信息,島內軍人公墓里沒有的話,就要一次次前往無人照管的墓地荒冢、收納骨灰的大小寺廟尋找,如同大海撈針。
??老兵陳必壽,江蘇人,曾在1982年至1984年間短暫與家人取得聯系,但隨后又杳無音信,在他寄回大陸的家書中,說得最多的就是想回家。
??2018年6月,他在大陸的親人發布了一則尋親消息,請求劉德文協助查找。劉德文按照名字在島內民政系統查詢,逐個排查,找遍公墓,到荒墳踏尋,終于找到這位已離世25年的老兵。
??在劉德文的幫助下,陳必壽終于回到了故土,被安葬在江蘇省射陽縣海河鎮永壇公墓。
??臺灣天氣炎熱,劉德文在墓地尋找過程中,中暑是家常便飯,還常常連吃飯都忘了。一次搜尋中,他不慎跌入兩米深的坑洞,爬出后顧不上疼痛,又繼續尋找。找到老兵墓碑后,他準備下山離開,才感到身上令人窒息的劇痛。他強忍著來到醫院,醫生告訴他:“你真命大,摔斷了兩根肋骨,斷骨擦過脾臟,如果刺穿就沒命了。”
??“摔下坑洞時,我怕有蛇,慌忙中跌了第二跤……”如果不是這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幾乎沒有人會知道,這位常年行走于荒山野嶺中的漢子居然怕蛇。
??劉德文將自己“福大命大”歸結為做善事的回報。“老兵們會保佑我,他們也想回家。”他說。
??為幫助更多人找到親人,劉德文開始為老兵墓地建檔。他用手機記錄下找到的老兵墓地,回家整理出墓主、位置等信息,下次收到委托人請求時,就先從已建檔的信息中篩選,依靠他的資料庫找到的老兵就有20多位。
??“沒有網絡尋人前,即使我將老兵資料整理好,也不知道怎么把這些信息傳播出去。現在,互聯網科技讓兩岸尋親更加高效。”劉德文說。
??尋找一個人需要的時間很難確定,有時是一周,有時是一年,有時是更久。“我不放棄,老兵的家人就不會放棄!”他說。
??21年來,幫老兵回家的路上,劉德文腳步不輟。
??2021年5月,劉德文收到老兵田發祥的大陸親屬委托,開始了近一年的尋找之旅。他頻繁往返高雄市和嘉義縣,累計行程數千公里。2022年3月底,他終于在嘉義縣中埔鄉找到了這位老兵的墓地。他將田發祥的骨灰鄭重交給老兵家人,老人的兒媳和孫子見到骨灰壇,情緒激動,下跪祭拜,令人動容。
??2024年3月,劉德文的父親不幸離世,他處理完后事,第二天便繼續前往墓地尋骨。頭七過后,他再次出發,踏上了護送老兵回家的旅程。
??這些年,為了送骨灰,劉德文不僅要搭飛機、換火車,常常還得再坐長途汽車。途中住宿,因訂不到房間,他睡過賓館大堂和候車大廳。曾因人生地不熟,走錯過路,買錯過票,感受過山間的“一轉彎就到”原來還要再多走上20公里路。
??2016年,記者探訪劉德文,在他辦公室書架上看到一本大陸版的新華字典。他的妻子告訴記者:“他很用功,努力學習簡體字,每次去大陸都買很多地圖,為下一次行程設計路線。大陸太大,很多地方不熟,老人留下的地址有些名稱也變了,并不是很好找。”
??2024年末,記者再訪劉德文,他展示了手機中許多大陸常用的App,訂票的、付款的、社交的、打車的、點外賣的,一應俱全。
??“大陸這些年變化太大了,以前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坐綠皮火車要十幾個小時,現在乘高鐵只要一兩個小時,想坐綠皮火車都不容易了呢。”劉德文說。
??從第一次帶老兵回家時的忐忑、不知道骨灰能否順利出關,到如今的輕車熟路、與一些機場工作人員成了熟人,劉德文已到過大陸20多個省份,最遠是新疆喀什,去得最多的是山東。攤開大陸地圖,他只有西藏、青海、寧夏還沒去過。
??把骨灰送到大陸后,劉德文幾乎每次都要陪家屬完成安葬事宜,才安心離開。他的足跡遍布大陸,卻很少順路旅游。一次去陜西,老人家鄉離秦始皇兵馬俑遺址只有3公里,家屬想帶劉德文去參觀,他婉拒了。他說,自己是專程來送老兵回家的,只想純粹地做好這件事,而且時間緊迫,還有其他老兵等待著回家。
??送老兵回家的路,我會一直走下去
??來到祥和里社區,走過“屏山新村”的牌樓,就到了劉德文的里長辦公室,那是由集裝箱改建的一個鐵皮屋,簡陋破舊。遠遠走來,就能看到屋子下面墊著的磚瓦,屋頂沒有密封住,還留有縫隙。一塊木板搭在門口,彌補了房屋和地面接觸不平的問題。
??鐵皮屋外墻上貼著六個大字:“存好心做好事”。這是劉德文特意花錢找人制作的。他說,這是自己在送老兵回家過程中學到的做人之本。
??2016年盛夏,記者采訪劉德文時,他位于頂樓的家里和鐵皮屋辦公室里沒有裝空調。2024年,再訪劉德文,他的家里、辦公室里依然沒裝空調。
??“多節省一點,可以早點多送一些老兵回家。”他還把煙戒了,一雙鞋子穿到開膠才換。
??劉德文的祖輩、父母都是普通農民,家族從福建遷居臺灣已六代,從小受的家庭教育就是“中國人看中血濃于水,講究孝道善行”。送大陸老兵回家這件事,劉德文全家都參與了。父母曾資助他幾十萬元新臺幣,補貼旅費。父親去世前一天還問劉德文:“你還有錢嗎?夠不夠買機票?”
??劉德文的妻子說,最初不理解丈夫,畢竟家庭經濟狀況不是很好,劉德文常跑大陸,家里有需要時不能在她的身邊。后來,她慢慢認識到這件事的意義。
??生活節儉,劉德文唯獨感覺虧欠兒女,“我和孩子講,做這件事不能用金錢來衡量,這里頭是做人應該有的情”。
??如今子女的想法也與他相同。兒子曾陪他到重慶護送骨灰,還跟人說“我爸爸很偉大”。女兒工作后為劉德文換了內存更大的新手機,好讓爸爸記錄更多尋找、護送老兵的影像資料。
??2024年最后一天,劉德文仍在為老兵們的事忙碌。接受記者采訪的4個小時里,有老兵眷屬上門為他送點心,有陌生人打來電話詢問老兵遷墳回大陸的事,也有老兵后代來祝他新年好。
??“過去,社區里住得滿滿的,現在人越來越少。”劉德文指著“祥和山莊”樓棟說,曾經這里到了晚上燈火通明,每一層、每扇窗,燈都是亮的。院子里總有老人圍桌打麻將,很熱鬧。有一次,老人們搶著說劉德文是自己的干兒子,爭論起來把桌子都掀了,等劉德文趕來好言勸慰,大家才又重歸于好。
??隨著歲月流逝,一戶戶、一層層的燈不再亮起,歡聲笑語已成往日云煙,“祥和山莊”變得愈加寂靜。
??劉德文回憶起曾經一年365天風雨無阻給老兵送飯的日子。因為看到一位老兵在雨中拄著拐杖去買午飯。“只有500米的距離,2個鐘頭后我回來時,他還在一步一步往回走。”因此,他決定貼補經費為獨居老兵送餐。
??這些年,等待劉德文去送飯的老兵越來越少。幾塊寫滿老兵姓名的樓棟明細板,被他視為珍寶。他對記者說,上邊每個名字生前與身后的故事,自己都知道,也都參與其中。
??現居祥和里的11位老兵,一半有家人,一半寡居到老,后者大多住院,在病床上依賴鼻飼管度過最后的時光。劉德文常去看老兵,有的老兵眼睛已睜不開,但聽到劉德文的聲音,仍會流淚。護工私下勸他少來,因為他探望之后,老人會在床上輾轉反側許久。
??“大概是老兵們想讓我帶他們回社區、回家。”劉德文說,“這些伯伯視我為兒子,我也把他們當作父親。”
??兩岸一家親,永遠不能分隔
??劉德文說,兩岸本來就是一家人,同宗同源,同一個文化。春節,兩岸同胞都要家庭團圓;清明節,兩岸都要祭祖,掃墓上墳。這是文化上的傳承,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先。
??他希望,兩岸親人離散的悲劇不要重演,后代子孫不要再受動蕩飄零的人生苦楚。
??如今,劉德文在大陸有了許多“親人”。他和老兵的大陸家屬原本素昧平生,后來卻成了沒有血緣關系的“至親”,他去大陸送骨灰,如果順路就會去看望“親人”。
??“我現在在大陸的‘親人’可多了!一次去湖北,幾家人搶著接待我。還有一次去山東,一位家屬為了再見到我,在機場等了5個多小時。”說這話時,這位憨厚漢子的臉上寫滿幸福與感動。
??一回高雄遭逢地震,劉德文一早就接到幾十位大陸“親人”的電話或是微信。“他們叫我伯伯、叔叔、舅舅或者大哥,問我家人都平安吧。真是一家人的感覺!”
??“兩岸有共同的血脈,永遠不能分開!這是我為什么要堅持下去的原因。”劉德文說,在送徐州老兵回家過程中,他無意中找到了自家的族譜,還被父親帶到祖墳告慰來臺先人。“兩岸同根一家親,我們不能忘本。”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曾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到,為幫助眾多大陸去臺老兵完成落葉歸根的愿望,2003年以來,劉德文先生不辭辛勞、奔走兩岸。他做這些事,生動詮釋了兩岸同胞不分省籍、不分地域,都是一家人。正是這樣的親情義舉,撫慰了老兵的離亂之痛,讓他們如愿魂歸故里。
??劉德文已為2025年排好了行程,有20多位老兵的骨灰正等著送回大陸。
??送老兵回家,是一條艱辛漫長的旅途。劉德文說,只要老兵的親屬在尋親,自己就會堅持走下去。
??“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在護送途中,劉德文不止一次聽到這首《故鄉的云》。每一次,他都會低下頭,對著背在胸前的骨灰壇說:“伯伯,你的家鄉在歡迎你回來。”(記者談昦玄 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