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園綠野到農家小院,從產業發展到民生福祉,從文化傳承到生態守護……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鄉村建設被賦予了新的使命與內涵。
在位于祖國北疆的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東八號鄉,錯落有致的農舍點綴青山綠水中,整潔的道路蜿蜒向遠方;現代化的農業設施在田間地頭上高效運轉,特色產業蓬勃興起;鄰里和睦,歡聲笑語回蕩在村頭巷尾。
這里,就是正在崛起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它們正以獨特的魅力,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展現出新時代鄉村發展的無限活力與美好前景。
產業賦能:奏響發展強音
近年來,東八號鄉依循“一軸兩翼”思路推進“西種東養”格局,推動全鄉產業協同發展,嚴守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紅線,發展節水農業,緊扣全旗“四大主導產業”,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可觀,全年糧食產量高達1.4億斤,單產顯著提升。
另外,東八號鄉牛羊存欄量可觀,總產值達0.8億元。憑借6處養殖小區項目,完成良種投放265戶,累計投放杜蒙種公羊1253只、基礎母羊6587只,良種覆蓋率達72%、推廣率80%,農牧民戶均增收3000元。肉牛養殖則通過完善冷配站設施,利用輻射優勢降低成本,激發養殖熱情,為鄉村經濟注入強勁動力。
在人才振興方面,東八號鄉選育農區黨員先鋒戶60戶,實現了“村黨支部+網格黨小組+黨員先鋒戶+黨員中心戶+黨員+群眾”的“五聯系”制度。36名處、科級干部常態化包聯88戶監測戶,全面落實包聯責任。同時注重吸收年輕優秀人才,確定村黨組織書記后備人選,成立11個鄉土人才服務站。
另外,該鄉依托白彥敖包“六旗會盟”,深度挖掘歷史文化底蘊,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廣場,輻射帶動全鄉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高質量發展。
精準施策:聚焦政策落實
東八號鄉嚴格落實“五年過渡期”政策,保障脫貧戶、監測戶的生活水平。
2024年,東八號鄉穩崗就業補貼、民生保障補貼、臨時救助等政策精準落地,教育、醫療、住房、飲水安全保障全面到位,義務教育入學率100%,各類參保率達標,住房和飲水安全無隱患,新增監測對象應納盡納,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確保鄉村發展基礎穩固。
情系民生:提升幸福指數
一直以來,東八號鄉致力于改善民生福祉,贏得群眾的廣泛認可和支持。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該鄉新建村組道路解決村民出行難題,帶動就業增收,白彥敖包行政村的多項工程顯著改善人居環境。在助農提效增收方面,該鄉與企業合作,探索“三變”改革、落實農業理賠等舉措,農民收入大幅增加。
與此同時,東八號鄉在人居環境整治效果顯著,借鑒先進經驗,結合村規民約,動員村民參與清理垃圾、拆除違建、回收地膜,全鄉面貌煥然一新。
東八號鄉生態保護扎實推進,防治污染、推廣環保措施、落實“河湖長制”,確保生態資源安全。同時借助基層網格力量,排查調解矛盾糾紛,加強特殊人群管控,營造和諧穩定的鄉村環境。
強基固本:筑牢鄉村發展根基
依托“12345”工作機制,東八號鄉抓好干部績效考核,通過多種方式量化干部的工作實績,激發了干部干事創業的激情。
全鄉干部主動到田間地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全年處理鄰里矛盾糾紛300余件,認真梳理幫辦代辦事項,并建立了幫辦代辦事項臺賬,涵蓋醫療、養老、就業等業務,共受理事項739件,為辦事群眾提供延時辦、預約辦、幫代辦、上門辦等“個性化服務”163余人(次),妥善辦理12345公眾服務熱線事項129件。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高平 王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