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磴口縣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學習宣傳推廣新時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有機融合,積極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活動,深入挖掘新時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的精神內核,讓防沙治沙精神融入各民族群眾血脈,有形有感有效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譜寫新時代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點上”精心布局,講好品牌故事。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為目標,磴口縣在沙金蘇木巴音寶力格嘎查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促進補隆淖鎮新河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鄉愁民俗館、南開社區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微展廳等一批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點提檔升級。該縣還將新時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作為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亮麗名片進行廣泛宣傳介紹,全面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縣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齊心協力治理烏蘭布和沙漠的偉大歷史進程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讓“磴口模式”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引導全縣各族人民學習“北疆楷模”——“磴口模式”治沙群體先進事跡,大力弘揚“三北精神”。
“線上”多方參與,續寫富民篇章。磴口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與生態文明建設互融互促,全面展示全縣上下認真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做大做強沙產業、實現生態與富民雙贏、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生動實踐。組織編制《磴口縣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規劃(2024—2027年)》,按照“一線一路一園、三工程、三區、四基地”的總體布局,著力打造覆蓋境內烏蘭布和沙區、連接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至沙金蘇木巴音寶力格嘎查的民族團結共同富裕路、產業治沙路、旅游發展路,帶動興邊富民行動深入開展。
以“防沙治沙+”為引領,通過政府、企業、社會、科研機構多方主體參與多元投入,探索防沙治沙新路徑新舉措,累計投入少數民族發展任務資金2000余萬元,助力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在蒙能、圣牧奶業、王爺地等90余家企業的帶動下,在烏蘭布和沙區大力發展光伏生態治理、有機牧草、肉蓯蓉、中草藥材、特色林果等產業,促進釀酒葡萄、華萊士瓜、糯玉米等有機產品精深加工,讓更多的邊疆特產銷往全國各地,受益產業發展的各族群眾達3.7萬人。充分挖掘境內紅色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等資源,通過打造“防沙治沙+全域旅游”樣板,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設計推出沙漠研學游等精品旅游線路及“傳承治沙精神”“溯源黃河文化”“賡續紅色血脈”“沙漠親子研學”等研學新品牌。2024年,全縣共接待全國各地團隊97批次30252人次,以紅色文旅帶動當地各族群眾發展民族特色經濟,實現共同富裕。
“面上”整體推進,解鎖精神密碼。磴口縣將新時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作為全縣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要內容,列為縣委黨校干部主題培訓班重要學習內容。組織開展新時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地方民族理論課題研究。提煉總結形成新時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典型案例,并上報自治區民委,系統回顧總結“磴口模式”形成發展歷程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發展史,總結其中的經驗啟示,通過防沙治沙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提振精氣神,助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植根于全縣各族人民心靈深處。
該縣民委還大力對外推介宣傳《中國防沙治沙磴口模式》一書,進一步擴大“磴口模式”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組織創作了以弘揚“三北精神”為主題的舞臺劇《常青樹》,通過原創情景歌舞劇《沙棗花開的地方》、原創歌曲《磴口模式》等精品力作,深情講述黨領導下的防沙治沙磴口故事,不斷升華新時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內涵,讓蘊含于其中的和衷共濟、守望相助的精神成為促進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