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磴口縣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貫穿一條主線、辦好兩件大事、落細“六個工程”、服務“五高五區”,攻堅克難,真抓實干,多領域協同發力,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磴口新篇章。
光伏基地
奶牛養殖基地
生態屏障向“綠”追“新”
磴口縣地處烏蘭布和沙漠東北部,境內烏蘭布和沙漠面積426.9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77%,是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帶”及烏梁素海流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治理好烏蘭布和沙漠,對保障黃河、華北地區的生態安全及國家西北交通干線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磴口縣歷屆縣委政府帶領全縣各族干部群眾戰風沙、保家園、促發展、惠民生,形成了防沙治沙“磴口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巴彥淖爾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上,對防沙治沙“磴口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讓全縣干部群眾深受鼓舞。在自治區和巴彥淖爾市的大力支持下,磴口縣積極探索防沙治沙新路徑新舉措,不斷豐富拓展新時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磴口模式”治沙群體榮獲“北疆楷模”稱號,磴口縣獲評“中國生態肉蓯蓉名縣”。2022年以來,全縣累計爭取國家重點生態治理項目資金3.8945億元,實施生態治理43.2萬畝。推廣“光伏+生態治理”,創新使用光伏+梭梭、光伏+四翅濱梨、光伏+檸條等模式,實現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發展接種肉蓯蓉等荒漠中藥材產業。林光互補、產業推進、就地取材等光伏+生態治理特色模式示范帶動效應顯著,為打贏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形成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目前,全縣光伏裝機規模536萬千瓦,板下種植梭梭、四翅濱藜等耐旱沙生植物3.7萬畝。2025年預計完成光伏+生態治理9.5萬畝,到“十五五”中期,1400萬千瓦的新能源項目建成后,光伏治沙面積將達到35萬畝以上。堅持因地施策,在與阿拉善盟交界劉拐沙頭區域,磴口縣打破行政界限限制開展生態治理聯防聯治,完成生態治理2.37萬畝,有效阻止了沙漠侵入黃河,積極打造劉拐沙頭生態治理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一號高地;實施因害設防,針對烏蘭布和沙漠東緣收縮15公里的生態治理實際,2024年在現有沙漠東北緣重新規劃實施了長165公里的“新308”防風阻沙林帶工程,通過新造加寬、喬灌草結合等措施,新建了一條1.2萬畝的大型防風固沙林帶。開展多樹種繁育,加強沙漠抗旱多樹種試驗探索,與沙林中心聯合開展沙生苗木繁育試驗,建成千畝20多個灌木樹種繁育基地,積極為三北干旱地區提供更多的荒漠化治理適應樹種。實現生態價值轉換,2024年在全市第一家完成碳匯產品開發協議簽訂,2025年內要完成第一筆碳匯交易,讓林業生態建設成果通過市場化方式得到補償,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助力“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落實以水定綠,在沙區開展萬畝以酸棗、文冠果等節水耐旱兼經濟效益一體樹種的防護林更新改造,實現沙區農田防護林成果鞏固的可持續。
截至目前,全縣累計治理沙漠214萬畝,沙區林草覆蓋度由0.04%提高到37.2%,沙漠治理呈現出“整體好轉、改善加速”的良好態勢。力爭2030年完成168萬畝的沙漠治理任務,實現縣域荒漠化治理全覆蓋,全縣林草覆蓋率達到50%以上,讓“磴口模式”在新時代防沙治沙實踐中不斷展現和釋放出積極的示范引領效應,為打贏“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貢獻磴口力量。
沙漠披綠裝
蔬菜大棚
綠色能源聚“光”蓄“勢”
近年來,磴口縣緊緊抓住國家扶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窗口期,充分利用烏蘭布和沙漠豐富的風光資源,始終把新能源產業作為振興工業的主攻方向,堅持基地建設、就地消納、延鏈補鏈并舉,新能源獲批規模創歷史新高。目前,已獲批新能源發電項目裝機規模1404.8萬千瓦,新能源裝機規模近四年來連續實現翻番,裝機規模和發電量占比均走在全市前列。截至2024年底,磴口縣新增新能源裝機374萬千瓦,占全市的96%;全縣新能源總裝機規模達到了536萬千瓦,占全市的39.85%。新能源發電量23.26億千瓦時,占全市的13.2%,能源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占比達到75%。
隨著新能源裝機規模的快速壯大,為加快推進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磴口縣全力推動華電20萬噸光伏支架、華閩300萬米新能源管樁項目建成投產,亞洲單體最大的電源側60.5萬千瓦獨立儲能電站建成并網,海辰3GWh儲能電池組裝等項目落地開工,和碩500千伏變電站順利納入國家規劃,陜耀50萬千瓦風光制氫項目成功獲批,弘嘉源30萬噸碳化硅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加快推進……磴口縣新能源發展基礎不斷夯實,新能源產業由單一發電賣電向全產業鏈發展邁進。
農畜產業聚“群”強“基”
落實振興戰略,保障農畜產品供給。2024年,磴口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42.45萬畝,其中,糧食作物84.12萬畝。小麥及大豆帶狀復合種植3.13萬畝,大豆折純面積2.44萬畝;玉米72.3萬畝,馬鈴薯4.41萬畝,高粱等雜糧1.84萬畝。全縣糧食產量突破8億斤,是全區重要產糧大縣。經濟作物面積穩定在58.33萬畝,油料31.78萬畝;西甜瓜4.46萬畝;蔬菜總面積6.76萬畝,新增1.83萬畝。此外,中藥材1.83萬畝,牧草12萬畝。2024年底,全縣牲畜飼養量達到129.85萬頭(只),其中肉羊飼養量突破100萬只,肉牛飼養量達到2.5萬頭,生豬達到10萬頭,奶牛存欄量17.35萬頭。建成48家規模化奶牛養殖場,生鮮乳年產量達到80萬噸以上,有機奶產量達到38萬噸以上,產值突破百億元,有機奶產量居全國首位,是全國最大有機奶全產業鏈生產基地。全縣水產養殖面積達16.9萬畝,出產各種優質魚類、螃蟹等水產品產量5100余噸。建成華萊士瓜特色產業示范區,華萊士瓜提純復壯創新品種入選全國典型開發案例,實現四季上市,蜜瓜出口實現縣外經貿破零增量。獲評自治區節水增糧推進縣榮譽稱號,干玉米粒通過“名特優新”農產品認證,“政企學研農”五位一體合作模式初見成效。推進地力提升,增強土地生產能力。2024年,完成高標準農田13.44萬畝、鹽堿地改良5.6萬畝。累計完成高標準農田63.14萬畝,2025年計劃繼續實施20.53萬畝。到“十四五”末,全縣高標準農田改造累計達到83.67萬畝,達到全縣基本農田面積66.7%。
特色產業華萊士
培育加工企業,延伸農牧業產業鏈條。磴口縣積極落實自治區支持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的若干政策措施,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提檔升級。依托泰順、王爺地、蒙牛乳業、圣牧高科奶業、圣牧高科草業等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繼續推進以番茄、飼草、奶業、中藥材等為原料的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構建全種養殖+加工的全產業鏈條,不斷拓寬農畜產品精深加工鏈,有序延鏈、不斷補鏈,全面提高農畜產品附加值。2024年,全縣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4%。鼓勵中小企業苦練內功、強化創新,建立創新型中小企業及專精特新企業。2024年和瑞包裝、清源保已成功申報為創新型中小企業,王爺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成功申報為專精特新企業。爭取涉農項目,推動“三農”高質量發展。2024年累計投資5.2193億元,共爭取到高標準農田、中央糧改飼、優質飼草補貼、奶業生產能力提升整縣推進、耕地深松作業、地膜科學使用回收、奶肉聯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牧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玉米綠色高產高效創建10項重大涉農項目。通過一系列項目實施,農畜產品產量穩步提升,有效降低成本。項目引入種植養殖、耐特菲姆高效節水等新技術,使農作物產量提高4%左右,增加了農牧民經濟收入。每畝農田灌溉用水減少2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3%,畝節約成本30元左右。以小麥種植為例,新品種使畝產提高20公斤,按市場價格計算,每畝增收62元。
開放合作破“界”求“同”
磴口縣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推動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建設提質升級。深化區域合作,落實京蒙協作“六個倍增計劃”和“四項行動”,強化與呼包鄂經濟圈、烏海及周邊地區融合聯動,有序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優化產業布局。持續深化京蒙協作,推薦磴口縣益亨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參加“釣魚臺選品中心產品優選”活動,組織磴口縣益亨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綠家苑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眾聚達商貿有限公司參加“巴彥淖爾優質農產品(北京)供需對接暨招商引資推介會”。截至目前,磴口縣益亨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北京商超企業簽訂了150萬元的銷售協議。全面提升電商產業園智能、綠色、安全建設水平,電商交易額突破6億元,同比增長20%。完成蜜瓜出口3452噸,出口額達4452萬元,同比增長231%,蜜瓜產業國際化水平大幅提升。2024年,進出口總額預計完成2.03億元,增速13%。2024年磴口縣全年實施招商引資項目30個,引進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0.9973億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381%,同比增長934%,增速位列巴彥淖爾市第一、全區26個農牧業旗縣區前列。新簽約項目4項,協議總引資額80.5億元。
磴口縣位于河套平原源頭,區位優勢獨特,水土資源豐富,境內湖泊星羅棋布。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充足,熱量豐富,是全國內陸僅有的幾個風能、太陽能富集區之一。近年來,磴口縣緊緊圍繞國家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部署,通過新能源項目的實施,全面推廣復制光伏+生態治理“磴口模式”。境內京藏高速、京新高速、110國道、包蘭鐵路、包銀高鐵貫穿全境,地處自治區沿黃沿線經濟帶,是“呼一包一銀一蘭”經濟帶的重要節點。
立足區位優勢,搶抓國家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遇,充分發揮地域優勢、產業優勢和資源優勢,主動參與呼包鄂經濟圈生產分工,重點圍繞新能源上下游產業鏈,在關鍵材料、關鍵零部件、關鍵設備領域與呼包鄂地區深度耦合、相互配套,承接相關產業落地,全力打造呼包鄂融合發展的“橋頭堡”。進一步加強融入深度、寬度和精度,全力助推磴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