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7tjqz"><table id="7tjqz"></table></track>

      1. <video id="7tjqz"></video><u id="7tjqz"></u>

        <acronym id="7tjqz"></acronym>
        1. <input id="7tjqz"><table id="7tjqz"></table></input>
        2. 北疆文化 ? 河套文化丨河套水利世家①
          發布時間:2025-01-24 10:08:57 文:劉勇 編輯:雷麗娜 來源:巴彥淖爾晚報

          第一章吳、袁世家

          磴口有一條大灘分干渠,乾隆元年(1736年)由吳、袁兩家合股開挖,是河套地區清代的第一條干渠。河套地區的水利開發大致以清代為界,清以前為一個歷史階段,清以來為一個歷史階段。清代以前,河套地區農業文明與游牧文明交替發展,水利事業時興時廢。清代以來,河套水利進入一個快速、持續、穩定的發展時期。從清至今的河套水利文化,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清至民國為第一階段,地商在河套水利開發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稱之為地商水利;新中國成立以來為第二階段,黨領導人民群眾建設水利事業,可以稱之為紅色水利。河套地商水利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間開挖的大灘渠。大灘渠在河套地區沒有楊家河、永濟渠、豐濟渠、義和渠等大干渠的名氣大,甚至在磴口的知名度也排在東風渠(申家河)之后,但是其開挖標志著一個時代的到來,即河套地區的水利經過了宋元明三代一千年的中斷后又興起了。

          吳家和袁家是因“公主治菜園”而進入河套的最早移民中的兩家。“公主治菜園”明確記載于《綏遠通志稿》:“相傳今臨河二、三、四區,在乾隆初年,地已開辟。起源于阿拉善王娶清公主。公主欲治菜園,即時招用漢農開地數十頃。”根據學者研究,“公主治菜園”中的“公主”其實是一位郡主,治菜園地開始時間在雍正年間。清政府為了鞏固統治而實行“滿蒙聯姻”,對待阿拉善蒙古族同樣如此。阿拉善蒙古族與清皇室的第一個聯姻者是扎薩克多羅貝勒和羅理第三子阿寶。阿寶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4月被選為額駙,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成婚。清皇室嫁給阿寶的格格是莊親王博果鐸的第三女。博果鐸是康熙帝的堂兄,二人同為清太宗皇太極之孫。博果鐸的第三女由康熙帝在皇宮中撫養,出嫁時封為郡主。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清皇室博果鐸之女及其陪嫁隨從人員遷入阿拉善旗,阿拉善蒙古族地區種植蔬菜、小麥的莊園式農業得到了初步發展。雍正年間,清政府將賀蘭山下的定遠營城賞賜給阿拉善王爺阿寶居住,阿旗王府遂即由紫泥湖遷到定遠營。阿寶在欣喜圣上禮遇之際,適時以公主及陪嫁人等不習慣蒙古人“食肉飲乳”之膳食,提出放墾部分旗地的請求,這就是《綏遠通志稿》中的“公主治菜園”。清廷恩準了這一請求,“由寧夏派來商民耕田”。從此,“公主治菜園”便成為阿拉善歷代統治者經營農業生產之方略,“清初定制,禁止開墾蒙荒,因名之曰公主菜園地。”阿拉善旗以“公主菜園地”之名行開發農業生產之實,定遠營城周邊遂成為阿拉善蒙古地區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搖籃。但此時的阿拉善旗農業僅局限于定遠營城,還沒有擴展到河套地區。

          從乾隆初年開始,農業生產的重點就放在沿黃河及烏拉河一帶。這一帶地域寬廣、肥田沃壤、瀕臨水源,適宜農業發展,位于阿拉善旗東北部,屬于今磴口縣,已經進入河套范圍。阿寶執掌阿拉善蒙古旗政期間,曾就該旗境內的耕種情形呈奏清廷:“自我蒙古所屬地方至平羅邊外,并緣黃河一帶,有漢民出百余里種田者”,平羅邊外、緣黃河一帶就是指磴口,當時磴口隸屬平羅縣。這些從內地到河套地區耕種的農民,按規定每年繳納地租,“所得之項以資贍養窮苦蒙古人等”,有利于改善阿拉善牧民的生計。同時,由于牧民“不諳耕種”,所以阿拉善蒙古王公也樂于“雇覓內地民人為之教習,每年農民于春時出口,各給腰牌,注明年貌、姓名、籍貫,聽其教令蒙古耕種,秋收后,仍令進口。俟蒙古人等習學熟練,即行即止”。乾隆年間阿拉善旗招募的“治菜園地”移民,主要來自寧夏平羅縣,招募的對象不但有一定資金實力,更需要掌握鑿渠引水的技術。根據磴口文史專家李榮斌先生調查,今磴口境內尚有早期“治菜園地”移民后裔十余戶,如四壩西閘的吳永智家族,寧夏平羅縣籍;四壩西閘的寇天明家族,陜西西安籍,由寧夏惠農縣移入;渡口大灘的袁福壽家族,陜西大荔籍;協城南營子的申姓家族,山西大同籍;壩楞夾道的常芳樹家族,陜西西安籍,系“永興正”商號的后人;壩楞黃土檔的李克仁家族,陜西西安籍;渡口東地的張再興家族,山西祁縣籍,系“廣慶源”商號后人;南柳子的何廣仁家族,陜西西安籍。根據這些移民家族的口述歷史和代差推算,這些家族的先祖約在乾隆前中期來到河套地區。乾隆初期,四壩平羅籍吳姓開挖了吳渠,從烏拉河開口,長十五里,灌田三十頃。吳姓的另一支與陜西大荔籍袁姓合伙開挖了大灘渠,從黃河開口,長五十里,灌田五十頃。約乾隆二十年(1755年),“永興正”商號常姓與“廣慶源”商號張姓合股開挖了廣慶源渠即今公眾渠,從黃河開口,長二十里,灌田十五頃。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申家開挖了申家河即今東風渠,從黃河開口,長七十里,灌田七十頃。乾隆后期,何家開挖了何家渠,從黃河開口,長十五里,灌田十頃。

          吳家和袁家在進入河套之前可能就已經掌握從黃河開渠引水的技術。尤其是吳家,籍貫是甘肅省寧夏府平羅縣,深受平羅縣水利開發的影響。在距袁、吳兩家開挖大灘渠的十幾年內,平羅縣已開挖惠農渠和昌潤渠。雍正四年(1726年)至七年(1729年),侍郎通智和單疇書會同督臣岳鐘琪開成惠農渠和昌潤渠。惠農渠長二百里,灌田二千七百余頃;昌潤渠長一百三十里,灌田一千余頃。阿拉善旗和平羅接壤,早在雍正年間就招攬平羅等籍移民在定遠營周邊興墾。阿拉善王爺之所以招納商民到大灘渠一帶墾殖,可能受到平羅開挖渠道引水灌田的啟發。吳家有可能參與過惠農渠和昌潤渠的修挖,至少是掌握了從黃河開渠引水的技術,否則不會貿然到磴口的沿黃草地租地墾殖。吳家是寧夏平羅縣人,以經商為主兼營田產,據說平羅縣城半條街的商鋪都屬其家族所有,時人習慣稱其為吳商人家,是當時富甲一方的大戶。袁家是陜西大荔縣人,其祖上先是務農后改經商,家資殷實。兩家如何結識,又因何一起來后套開渠墾殖已無從考證,推測吳、袁兩家大概在平羅有生意往來并且私交深厚。就袁家初到河套時的情形,李榮斌先生曾采訪過袁家兩位后人袁福壽和袁福祿。袁福壽生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袁福祿生于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據弟兄倆說,大灘渠是袁吳兩家的先人合伙開挖的,老輩人口口相傳,他們是來后套開渠的第一家,先人從平羅乘船來到磴口大灘,當時大灘周邊百余里杳無人煙,遍地長著紅柳、白茨、芨芨草,人在其中不辨東西。據他們稱,袁家第一代開渠人是他們爺爺的爺爺。從乾隆元年至袁福壽、袁福祿近二百年時間推斷,開挖大灘渠的可能是他們更早的先人。他們的爺爺叫袁清憲,主要生活年代是清末至民國前期。袁家曾藏有羊皮上用毛筆繪就的地圖,可能是其先人與蒙古族簽訂的租地字據,封皮封底為牛皮制作,內為熟制羊皮,鉤鏟柔軟潔白,裁剪方正,用毛筆小楷書寫。這是已經簽訂的牛皮租地契約,應該是當時袁家與阿拉善旗王公的租地契約。在當時能取得牛皮契約的一般是資金實力強、誠信度高的商客。

          據阿拉善左旗檔案,乾隆元年(1736年)吳、袁兩家開挖大灘渠,最初的渠線為:由東套子黃河開口經渠東、渠西間過南柳子、東柳子、北柳子、西沙灣,從郭家圪旦與樊家圪旦中間穿過進入南尖子、大灘再向下延伸至今補隆淖小灘子,末梢至艾家灣沙窩是其退水處,水大時也可能流入烏拉河。此渠線存在時間最長,從乾隆朝初年起至1960年總干渠開通截止,使用時間超過二百年。大灘渠在清代的規模因缺少資料而不詳,只有民國后期的數據。陳國鈞在20世紀40年代寫成的《西蒙阿拉善社會》一書記載:“大灘渠:開掘于清代乾隆年間,開掘者系山西人袁姓,渠口在天興泉下至小灘止,全長二十余里,可灌溉田畝,約三千八百畝。”馬成浩在《阿拉善旗農業概況》中對大灘渠所灌溉田畝的統計也是三千八百畝。雖然與河套清代八大干渠相比,大灘渠的灌溉面積要少得多,但作為河套地區第一條干渠,其開創的意義大于所能澆灌土地多少的意義。

          吳、袁合股開發大灘渠,分為十股,吳家出四股,袁家出六股,而獲益則五五分成,據說主要是因為吳家開渠的技術掌握要強于袁家。大灘渠修成之后,吳、袁兩家就在河套拓展他們的家業。吳、袁兩家的家業經營也是合在一起,不分家。吳家善于經營土地,袁家善于做生意。吳家熟諳引黃灌溉和套區土質條件及耕作方式方法,所以農田地里的生產謀劃都由吳家定奪,袁家則掌管經營生意及其他事務。吳、袁兩家分工明確、優勢互補。袁家股份大因而人們習慣稱袁大掌柜。袁家來大灘的第一代人就定居下來,吳家則是春天種地來,秋收后產品變賣分紅回平羅過冬。袁家留下守攤,冬閑時也做些以物易物的小本生意。在吳、袁兩家第一代人的基礎上,吳、袁兩家的第二代、第三代的耕地進一步增加,家畜養殖已成規模,牛壯、馬駿,羊成群。對農田進行平整規劃,基本做到了渠系配套、埂直地平、道路皆通,在當時河套地區尚屬首家。做好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也就奠定了發家致富的根本,在經營好土地的同時袁家掌柜集中精力做買賣,很快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大約在吳、袁兩家第二代、第三代,他們生產、生活設施一應俱全,而且提升了檔次,此時在磴口地區就有了“申七處、袁八處”之說,吳、袁兩家的牛犋達到了八處,與申家不相上下。袁家還建起一座能容納三到五百人的土圍子,時人稱小城子。據大灘的老年人講,城墻鋪底丈二,頂寬六尺,墻高丈二,頂端可行牛車。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哥老會抄洋堂,補隆淖、召灘的教民躲藏到了大灘的小城子里幸免于難。吳、袁兩家前兩代掌柜皆有識之士,深知人際關系的重要,過往商賈鄉紳、官吏公差打尖吃飯從不收費,不論高低貧富一律熱情接待,聚得了人氣,賺得了口碑。據說有“河套渠王”之稱的王同春興業之初,首家拜訪的便是吳、袁兩家的先人,汲取直接從黃河開口挖渠引水的經驗技術。楊滿倉開挖楊家河登門懇請吳、袁掌柜實地指導。可見當時的吳、袁掌柜在后套知名度之高。

          隨著大灘渠附近的墾殖事業發展,吳、袁兩家在嘉慶、道光年間成為著名富戶。吳家這時發展到吳云山票、吳云封、吳云漢、吳云錦兄弟等及吳云漢之子吳肇泰。此時吳家成為平羅大戶,而且比較注重門庭。吳云封是嘉慶戊辰(1808年)科武舉。嘉慶十九年(1814年)春,平羅士紳劉俊、張毓秀、吳起鵬等發起重修文昌閣,于第二年五月告成。在《重修文昌閣碑》中載:“董其事者,趙登泮、孔可進、吳云封;襄厥成者,吳云山票、閆大業、閆登甲、王、劉立和、閆鴻業。計費四百余金,皆出諸君拜力區處,多方募化所得。”吳云封、吳云山票都參與了重修文昌閣。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平羅重修又新書院,《重修又新書院碑記》載:“是役也,以勤勉捐輸者,姚公逢春、張公偉、吳公肇泰;監督工役者,吳公云錦、王公致祥、張公應辰、徐公嘉惠云。”可見吳肇泰、吳云錦都是出資出力者。

          吳家與楊大義逐漸產生矛盾。楊大義也是因“公主治菜園”而被招納到河套墾殖的移民,其入河套比吳家要晚,早期租種吳家土地,后獨立發展。楊大義與吳云漢是近鄰,前者柜房在今民興三隊,后者在今西閘一隊,相距不足二里,兩家常有往來,摩擦不斷。兩家為了爭“風水”而有“龍王廟與抱沙廳”的故事。李榮斌先生經過采訪,對此事有較詳細記載:楊吳兩家當時都很有錢勢,是王爺地頗有名氣的大戶人家。(未完待續)

          (作者系寧波財經學院副教授、博士)

          av大片免费看中文字幕_亚洲最新无码中文字幕久久_国产一区二乱码区在线欧洲_精品久久国产老人久久综合
        3. <track id="7tjqz"><table id="7tjqz"></table></track>

            1. <video id="7tjqz"></video><u id="7tjqz"></u>

              <acronym id="7tjqz"></acronym>
              1. <input id="7tjqz"><table id="7tjqz"></table></input>
              2. 日本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 日韩亚州欧美中文 | 伊人网国产一本高清 | 在线97免费视频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一区精品 |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